卫星定位种地,卫星监测灌溉,卫星“拍照”勘测……目前,“高大上”的卫星正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传统农业变得更智能。借助于卫星技术,中国农业正在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耕种方式更科学,丰收产量更喜人。
卫星智能监测农田灌溉
卫星可以将农户的地块勾勒出来,实现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精细识别,为高精度、定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可靠的支撑手段。
“服了!还能这样种田!”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66岁的农民韩富种了一辈子地,对如何种水稻颇有经验。但他没想到,卫星的加入让种地模式发生改变。
老韩说,过去每到备耕时,上千亩的稻田需要手动拉闸灌溉。在开关闸门的17个小时里,还必须有人看着稻田,以防田地返碱、返盐。
2017年,卫星技术加持下的“云”灌渠管理系统改变了老韩的耕作方式。该系统可以将卫星影像和安装在稻田里的感应设备结合在一起,地区形貌、水渠方向在卫星影像上实时呈现,类似于能提供实时路况的导航地图。
如果田里缺水了,系统会自动预警,管理员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远程发送开关水闸指令,实现全自动化管理。哪怕出差在外,也能进行实时监测。该系统正在农场逐步普及,待到全部实施,老韩等人就不再需要手动开关闸,也不用轮流倒班看稻田了。
灾情预警卫星显身手
通过卫星,农户不用脚踩泥土就能监测田间地头的农情。
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的大数据中心,高清屏幕能实时“盯”着水稻的生产情况。“叶子纹路、爬在上面的小虫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七星农场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介绍。农作物受病虫害影响后,细胞壁结构和叶绿素含量会发生变化,这可以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判断识别,再经模型计算分析,卫星数据就能反映农作物的长势和生产环境状况。
卫星可以实时掌握耕地的作物长势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农田灾害和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我们可以对土壤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农户的某一地块提供具体的施肥方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孔繁昌说。
农业保险查勘定损更便捷
三场台风过后对受损农田查勘定损,拍摄影像协助农业估产,对森林实施防火检查……近段时间,吉林省借助卫星在农业、林业领域深入开展工作,用科技手段促进农林工作智能化。
近日,保险公司对“巴威”“美莎克”“海神”等三场台风后受损的农田进行查勘定损。不同于往常只依靠出险员前往现场查勘的方式,工作人员借助了“吉林一号”卫星,通过卫星影像协助查勘受损农田。
“过去出险只能靠人。秋天出险最多,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能回家,农田面积大,还只能抽查勘测。”工作人员说。
2017年起,保险公司通过“吉林一号”多光谱卫星、高分辨卫星的影像和无人机影像,以及实地调查、采样等方式,采取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进行工作,使农业保险查勘定损工作变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