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传说千百年的励志故事,更是中国人民不畏艰辛、奋发向上的象征。那么“鱼跃龙门”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现实?故事的主角又是谁呢?
“跃龙门”的到底是什么鱼?
传说大禹治水时,沿着黄河查看水势,到了龙门山(今天的山西、陕西交界处),黄河水流不过去了,开始往回倒流,大禹设法将龙门山凿开,黄河水咆哮着穿过龙门,一泻千里。龙门不远处有个鲤鱼涧,里面全是鲤鱼,鲤鱼们见龙门波涛汹涌,龙门上空盘旋着应龙,就争先向龙门跳去。一旦跳过了龙门,鲤鱼立刻就变成了一条龙,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鲤跃龙门,化身为龙”被比作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地位的急剧提升。在这传说中,选择了鲤作为传说的主角。但现实生活中实际能够“跃龙门”的是黄河鲟鱼。鲟鱼是江海洄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我国珍稀动物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即是这类鱼。
“鱼跃龙门”的原因是什么?
“鱼跃龙门”其实是一种鱼的洄游现象,这种洄游是为了繁衍后代。江河上游,水温较低,是鲟鱼理想的产卵之地,所以鲟鱼为了产卵雌雄追逐,时常跃出水面。鲟鱼正是通过洄游这一运动方式,寻找到合适的产卵地。同时,洄游的作用也不止于此。
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适应的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鱼类需要通过洄游,在生活的各个时期更换不同的生活水域,以满足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各种重要生命活动。鱼类洄游距离有长有短,洄游类型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生殖洄游也叫产卵洄游,一般是鱼达到性成熟后出现产卵需求,但所处环境不适合产卵,不得已被迫向适宜产卵的场所迁移。鲑鱼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鲑鱼的洄游旅程将近1万千米,历时半年到一年,远远超过一切鱼类的游程。
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其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以及密度、数量和状态而变动。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索饵洄游目的在于恢复体力、积累营养,为下一年的生殖和越冬洄游做好准备。
越冬洄游也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冬季来临前,水文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温下降,鱼类的活动能力会降低。为了保证在寒冷的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鱼类集群向适温水域游动。
如何保护“鱼跃龙门”这一现象?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洄游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地保护洄游鱼类,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护水生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洄游鱼类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学和美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重新认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更好地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