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科学流言榜出炉 你中招了吗?广告
第14版:科技生活·百科
上一版 下一版  
7月科学流言榜出炉 你中招了吗?
广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8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月科学流言榜出炉 你中招了吗?

李洁

  市面上真的有1种疫苗能预防12种癌症?被蚊子叮咬就会得新冠肺炎?给孩子戴防蓝光眼镜就能远离近视眼?体格越好、适应性越强的人更容易中暑?以上这些“出没”在朋友圈的流言通通不靠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等相关单位共同发布的7月科学流言榜来啦,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流言的真面目。

  流言1

  蚊子叮咬会传播新冠病毒

  真相: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该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胸腔内接种是对蚊子进行病毒攻击的最极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内接种后新冠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那么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277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流言2

  体格越好的人越容易中暑

  真相:有人认为,体格越好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好,容易对高温天气的危险视而不见,从而更易引发中暑。其实不然。

  中暑的专业名称叫“热射病”,可以分成经典热射病(也称非劳力性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两种。前者多发于老弱病群体,而后者多发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精壮人群。但是对于体弱的人而言,甚至不怎么劳作也会中招。跟“劳力性热射病”相比,“祸害”体弱人群为主的“经典热射病”更危险。

  有数据显示,经典热射病在夏季高温期间的人群发病率为(17.6-26.5)/10万。每年因此住院的患者中,如病情严重进了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可以高达70%。因中暑死亡的患者中,大约一半是在住所发生中暑,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中暑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可以说,热适应能力越强越不容易中暑。如果中暑,说明还没有适应环境,或者是环境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生理耐受极限。对体弱人群而言,中暑很可能是雪上加霜。老年患者本身就容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些都是导致中暑风险和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此外,越小的孩子,体温调节功能就越不成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就越弱,一旦发生中暑进展将非常迅速。每年夏天几乎都会发生儿童被锁在车里短时间内死亡的事故。因此,夏季来临,老人和孩子需要我们重点关注,避免出现中暑。

  流言3

  上网课戴蓝光眼镜能防近视

  真相:儿童青少年近视主要是由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视疲劳和使用姿势不当造成的。电子产品的蓝光并非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反而有害无益。通常所称的蓝光是指波长范围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蓝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仅是电子屏幕,太阳光、许多LED灯具等同样也有蓝光。蓝光具有造成视网膜损伤的可能性,这与视网膜接收到的蓝光剂量有关。也就是说,蓝光照射只有达到足够的时间和一定强度后才有可能造成视网膜伤害。质量合格的电子产品已经过滤了有害的短波蓝光,其蓝光危害值基本处于无危险级别。也就是说,正确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所接触到的蓝光一般不会对眼睛造成损害,目前也没有蓝光导致近视的直接证据,家长不必过分担忧所谓的“蓝光危害”。防蓝光眼镜选择不当,对预防近视有害无益。医学上暂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等产品,在防控近视方面能够起到显著效果。相反,因防蓝光产品数量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选购不当,反而容易给孩子的眼睛带来伤害。所以,采取正确的使用姿势,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防止儿童青少年出现近视。

  流言4

  有1种疫苗能预防12种癌症

  真相:日前有媒体报道,香港MDX医疗集团发布的“DCV癌症疫苗”,可以预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种以上的癌症。事实上,恶性肿瘤具有“异质性”,即便被划分为同一种肿瘤,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预防肺癌都难以做到,更别说一起预防12种癌症了。只靠“DCV癌症疫苗”产品说明中提到的那样,控制广谱WT1基因就可以预防(先假设所注射的物质能够调控该基因)是不可能的,所谓“万能基因”纯属子虚乌有。

  目前,肿瘤疫苗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分别注射给健康人和肿瘤患者。预防性肿瘤疫苗只能针对那些由病毒等微生物引发的肿瘤,由于这些类型的肿瘤能够明确形成机理,因此可以预防。目前已经有多种预防性肿瘤疫苗上市,如宫颈癌疫苗、乙肝疫苗等。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应用则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一种治疗前列腺癌的肿瘤疫苗在美国上市,多个治疗产品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