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问答直播达人催生“新人才观”
第08版:科技创新·人才
上一版 下一版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答
直播达人催生“新人才观”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7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上半年重点群体就业形势观察
新华社记者 王优玲 胡浩 李伟 吴晓颖 郑天虹 杨淑馨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万千家庭。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量、增幅均创新高,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当下高校毕业生有哪些就业新动向、新趋势?各地各部门如何有力有效推动和促进就业?记者在基层一线采访到的一个个就业故事,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各方全力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历史新高”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这一职场“新秀”遭遇“最难就业季”。

  “一段时间以来,同学们有的居家线上投简历、笔试面试,有的还在准备事业单位的考试,大家的确感到压力不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虢倩告诉记者。让她感到幸运的是,应对就业挑战,她和同学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就业位于“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稳就业工作重中之重”。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推出了许多超常规举措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就业群体,积极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企业扩招、研究生扩招、基层就业扩岗,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在线宣讲、线上线下招聘同步发力,多项政策为毕业生提供不间断就业服务。

  “疫情发生后国家用大量政策性岗位保就业,进行托底服务,因此,只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不断修炼好内功,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认识先就业再择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赞说。  

  把个人理想

  融入国家发展进步中去

  继续深造?留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回家乡就业?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聂念胜作出选择——作为选调生回家乡云南,为基层建设效力。

  “人不能仅仅为自己活着,而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相较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我觉得基层更需要我。回家乡去基层做一些实事,是很有意义的事。”聂念胜告诉记者。

  基层历来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今年,各地进一步扩大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我国“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各增加5000人。中央组织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围绕社区服务需求就业创业。

  专家表示,全国约有64.3万个城乡社区居委会、38.6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要把“保就业”和“保基层运转”结合起来,实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补齐基层人才短板的双重目标。

  解决人才供需“错配”矛盾

  在线学习服务师、直播销售员、防疫员、网格员……当下层出不穷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打破传统就业观。  

  “为了鼓励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就业,学校打造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了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并建设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创业园。疫情期间还出台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场地支持的相关政策。”广东财经大学创业园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向驹说。

  山西、重庆、北京、江西等地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表示,要按照一定比例,免费提供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创业载体给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使用,为他们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互联网技术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记者调研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稳定和多元两极分化,一部分倾向网络主播、公众号运营、个人工作室等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

  但同时要看到,多年存在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的供需“错配”结构矛盾也有所加剧,学生“慢就业”“懒就业”增多。徐赞说,伴随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学毕业生可根据个人特质和教育训练内容选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型工作或实践应用、生产建设型工作。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保障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未来就业前景应保持乐观。”徐赞说,新职业快速涌现成为消费升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和强大的潜力、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