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之精华:太和殿“水下殷墟”:“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故宫建筑之精华:太和殿
“水下殷墟”:“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美故宫600年
故宫建筑之精华:太和殿

郑泽合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时期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能工巧匠 重檐庑殿顶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连同台基通高约35米。

  太和殿在修建时,用料极为奢华。殿内共72根大柱,要知道,整个太和殿为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明清时期所有殿顶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千克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兽,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数量不同,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镇瓦兽最多(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重檐庑殿顶单是一条大吻就重4吨多,只靠着72根立柱支撑,实是能工巧匠之功。这72根立柱在明朝用的是楠木,单是每根立柱都是整棵楠树制成就已经能凸显其珍贵,但是在数次大火之后,珍贵的楠木立柱早就焚烧殆尽了,到了清朝重修的时候只能用松木来代替。

  敲之有声 断之竟无孔

  五百年前,有一种价比黄金的皇家御用细料方砖被铺在北京故宫的宫殿中。这种方砖造型方正厚重,色泽黛青光润,古朴中透着典雅与高贵。尤为特别的是,轻轻敲击这种方砖,能听见清越的金石之声,因此这种细料方砖有一个特殊的名字——“金砖”。这种“金砖”曾是大明皇宫最爱的建筑材料,永乐皇帝朱棣曾为其钦封,故又称“御窑金砖”。

  清代康熙年间,大清皇帝玄烨决定重修北京故宫,铺制太和殿时所用的材料就是这御窑金砖。整座太和殿共铺设金砖4718块,虽然已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磨洗,但仍旧光亮如新。

  只有苏州陆慕御窑村砖窑出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砖”。陆慕御窑村烧制“金砖”起始于141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每一块明清时期出产的“金砖”都有单独的款识刻印,标识着它们的身份。金砖的原料取自御窑村当地特有的黄泥土,这种泥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被称为澄泥。烧制“金砖”的澄泥只选中层土,也就是去除了上面一层的浮土和杂土后得到的纯黏土,若挖得再深黏土就会含沙,含沙则松散不耐磨,故制作“金砖”只选取最优质的中层土。

  在古老的制砖工艺中,一块金砖的诞生需要经过备料、制坯、烧窑、窨水等二十四道工序,是对工匠技术、经验、耐心和毅力的巨大考验。

  镇殿之宝 神秘古符牌

  中国古代皇家拿什么来镇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镇殿之宝?故宫如今披露了太和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

  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宫专家介绍,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之时。此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显然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太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杰作,作为中国明、清两代行使最高权力的所在地,它巍然屹立的雄伟风姿,绚烂夺目的色彩搭配,凝聚着中国古建筑深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瑰丽壮阔的艺术光华。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