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良 半生桃李满天下 甘为人梯育人才王国胤 献身科技 展望未来
第07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蒋兴良 半生桃李满天下 甘为人梯育人才
王国胤 献身科技 展望未来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蒋兴良 半生桃李满天下 甘为人梯育人才

本报记者 沈静

    蒋兴良(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覆冰积雪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电力线路、太阳能等设备,这些身处野外的“大家伙”被冰雪“缠身”,那就是严重的灾害,导致这一灾害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研究难度大,在这条研究路上,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尤其重要,蒋兴良就是这样的人。

  “顶嘴”学生成千里马

  1985年,蒋兴良考上了重庆大学高电压工程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顾乐观教授门下学习,那年,顾乐观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绝缘子覆冰闪络特性”项目,蒋兴良从此开启用冰雪书写人生的历程。攻读研究生期间,蒋兴良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才新团队的研究工作。

  “我是唯一一个敢和孙才新老师‘顶嘴’的学生。”在蒋兴良跟随孙才新老师的20多年里,师生二人“吵了几十次架”。每次“吵架”几乎都是为某种实验方法争得面红耳赤。“吵架”结束后,两人又一起总结实验中的得失。

  现在,蒋兴良家里还收藏着一张十几年前的小纸条,那是孙才新院士写给他的。“在我博士论文审阅时,孙老师非常愤怒,把论文扔给我骂道,‘你写的什么东西。’我原以为和导师关系好,能混过去。”蒋兴良回忆,痛斥之后,老师又悄悄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他:“博士论文人生只有一次,你老了,会回忆起它;很多机会人生也只有一次,你错过了,会对不起自己。”

  “发飙”教授其实是伯乐

  如今,蒋兴良已是在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专家。正如孙才新对他那样,在治学上,他也严格要求学生,是个一丝不苟的学术犟人。

  罗立云是蒋教授的研究生,现在江西电力公司上班。他回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改了8遍。“标点符号马虎,蒋老师都让打回重改。”

  在罗立云印象中,导师和蔼可亲。不过,在学术上有同学马虎,老师就会立马翻脸发飙。“记得读研那会儿,师兄去交论文,刚开始老师还笑呵呵的,看着看着脸色大变,最后把论文甩出窗户,边甩边骂‘写的些啥东西’。”罗立云说。

  教书打造最强科研团队

  蒋兴良高度重视团队队伍培养,所有的研究人员已具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经历,高学历、高职称是研究团队固定研究人员的特点。

  蒋兴良长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一直坚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育人原则,以严谨、科学、扎实、认真的科研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营造了团结奋进的学风。

  在蒋兴良的带领下,已形成了学科结构合理、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蒋兴良每次研究都亲临试验现场,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并利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启发教师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和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十年来,蒋兴良为本学科培养了青年骨干教师4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将3位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培养成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培养的青年教师已成为该领域的学术骨干,可独立承担和完成国家、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独立承担教学任务,3位青年教师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立项支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