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彰显时代风采
第08版:“棠城工匠”巡礼
上一版 下一版  
弘扬工匠精神 彰显时代风采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工匠精神 彰显时代风采
——重庆市荣昌区第三届“棠城工匠”巡礼

陈行

金洪流

李让君

廖伟

刘合建

王兴强

向新华

    雍凤林

    张盍宾

    邹朝文

  核心提示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增强一线职工和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工匠风采,扎实推进“三区一城”建设,为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谱写新篇章,今年3月4日,荣昌区正式启动第三届“棠城工匠”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以个人自荐、社会推荐、组织推荐的形式进行申报,申报结束后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被推荐人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评选条件的人员参加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最后由区委常委会讨论审定荣昌区第三届“棠城工匠”最终人选,入选者还有机会被推荐为“巴渝工匠”人选。

  近日,荣昌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10名第三届“棠城工匠”人选。他们是荣昌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是全区广大职工学习的楷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共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一丝不苟、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这就是“工匠精神”。他们在各自的岗位用辛勤和智慧创造出色业绩、成就出彩人生,为荣昌区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书写了最美的时代华章。

  他们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用行动诠释的工匠精神,用成绩展示的工匠精神,必将激发更多一线职工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和引领广大职工全身心投入到荣昌区高质量发展大潮,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壮丽新篇章。

  文/李亚兰 何君林

  (本版排名不分先后)

  陈  行

  为家政服务添光彩

  作为重庆市荣昌博引职业培训学校和重庆市博引家庭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顶着高级家政服务师、高级育婴师、高级养老护理师等光环,今年33岁的陈行自2013年进入家政行业后,短短几年时间便将学校与公司打造成渝西地区家庭服务品牌。

  家政行业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面对遍地开花的家政服务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生存、发展、壮大?陈行积极引领团队争当行业先锋,持续在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上下功夫。

  几年来,陈行主持团队编制家政服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大纲,制定荣昌区家政行业月嫂等级认定标准和服务标准,创建企业管理服务标准,开展优质服务承诺,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深入开展家政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吸纳各类人员就业,积极向市外输出家政服务人员,打造特色企业文化。

  几年来,陈行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开展相关工作,如与贫困学员深入沟通工作意愿、分析贫困学员性格与工作匹配程度、开展贫困学员心理辅导以及对其进行生活帮助,并为800多名贫困户开展了技能培训。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行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博引学校成为全渝首家开设母婴护理员课程、小儿推拿保健服务、产后康复服务线上职业培训的学校,受到老百姓高度好评,为复工、复产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从创新管理服务到推动就业、扶贫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陈行带领团队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努力所以优秀,2019年陈行获得重庆市首届家政服务“巴渝大姐”称号,又为自己增添了一抹光彩。

  金洪流

  让“金记折扇”更艺术

  作为金氏家族折扇制作的第四代传承人,1975年出生的金洪流从小跟随父母学习制扇技艺,1997年同父母一起创办了荣昌金记扇庄,2011年从父母手中接过担子,独自挑起大梁,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从业20余年,金洪流始终坚持手工制扇。从“打青山”(选料)开始,折扇制作的147道工序,每一步他都精益求精,在他的手中诞生的每一把折扇都独一无二。他还丰富和创新了制扇面料裱糊工艺等,使传统荣昌折扇更具有艺术价值。

  为保护和传承荣昌折扇制作技艺,金洪流开办了重庆市荣昌区金扇子工艺品厂,聘请制扇工艺的技术人才,通过老、中、青团队的结合,形成传、帮、带的有效传承发展模式。为了对整个制扇技术进行全面的保护和传承,他还在厂里专门开设了传统手工制作研发车间,研发手工艺制品,积极组织开展传统工艺传习活动。

  在长期传习带徒过程中,金洪流始终强调基础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运用,通过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各种生产技能的传承人,为保护和传承荣昌折扇文化作出了贡献。

  依托精湛技艺,金洪流的作品夏布扇“60公分烫花扇骨(锦上添花)”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交易会银奖,“100公分雕刻(寿图)”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交易会铜奖,“30公分棕丝绸扇(山水)”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交易会铜奖。同时,重庆市荣昌区金扇子工艺品厂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金记折扇”被评为荣昌老字号。

  李让君

  在夏布传承中创新

  荣昌拥有国家授予“夏布加工基地”的称誉,盘龙镇更是被国家授予“中国夏布之乡”和“夏布专业镇”称号。1965年8月出生于盘龙镇的李让君,可以说是在夏布编织声音中渐渐长大的。

  早在12岁那年李让君就跟着父母学编夏布,不到20岁就基本掌握了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制作夏布的工序。1993年他成立手工编织布小工作坊,2013年成立手工编织布微企和荣昌客家麻纺织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又成立重庆市荣昌区草艺麻纺有限责任公司。

  这些年来,李让君坚持在生产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创新技术,提高效率。在保持荣昌夏布手工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为提高生产效率,他改革过去单一的单人刷浆模式为人工木制机器多排刷浆,一下子就提高了十几、二十倍效率,而且其工艺没有改变,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技艺。同时,将手工挽麻芋子改为木制手摇式操作,提高两三倍效率。

  为了传承夏布编织技艺,李让君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技艺的同时还注重其他人的培养,帮助一批热爱夏布纺织的学徒提高编织水平。如今,他已教会100多名手工编织学徒,从而以师带徒,再以徒带徒,增加了手工编织人员,带动了编织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产能,延续了纯手工编织布的技术。多年来,李让君为夏布编织授徒传艺做出了杰出贡献,2014年成为手工编织布荣昌区级传承人。

  廖  伟

  为电网运行诠释责任和担当

  从爬电线杆的小电工,到线路运行班班长、配调值班室运行专责工,再到荣昌区供电分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技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配电网及电缆专业专家型人才,国网重庆荣昌区供电分公司配网生产兼职培训师……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廖伟完成了一个懵懂青年的精彩嬗变。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来,廖伟一直扎根基层,始终致力于安全生产、应急保电、创新创效、传道授业等工作,常年奋战在电网建设、运维、抢险的第一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恪尽职守、冲锋在前,保障荣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荣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他始终怀着一颗对电网运维工作的热爱之心,竭力将普通工作做细、做精。哪里有线下违章建房,哪里杆塔锈蚀严重需大修技改,甚至哪一基杆塔缺失几颗螺栓,他都明察秋毫;故障抢修时,他总能最快地提出最佳路线和解决方案,提高抢修工作效率,把损失降到最低。他用行动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先后多次获先进生产(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不断摸索创新,结合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技术攻关、方法改良、经验推广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2010年他组织并参与的“电缆故障的预防与处理”QC课题获“2010年度重庆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成果获二等奖;2014年获重庆市国资委管理创新项目二等奖。他还积极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建立班组“技术沙龙”,培养了一批批配网生产运维技术骨干,以责任和担当完美诠释着工匠精神。

  刘合建

  法医战线显身手

  抽丝剥茧,还原真相,为同事提供破案方向,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在荣昌,每当命案发生时,总会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民警在现场忙着勘查——他就是荣昌区公安局刑侦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一级警督、副主任法医师刘合建。

  法医,是一项酸楚艰辛的工作,臭气熏天、蚊蛾纷飞、蝇蛆满地的案件现场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从事法医工作23年来,刘合建直接参与出勘各类涉及尸体的现场2100余个,尸体检验鉴定2000余具,解剖各类尸体420余具,活体检验鉴定1000余人次,出具各类检验鉴定文书1500余份。

  围绕刑事案件的侦破而开展法医工作,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得出鉴定结论,为侦查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侦查方向和可靠的证据,这是公安机关法医的工作职责。这项工作背后需要的是坚实的技术支撑。为此,刘合建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让自己的专业技能持续提升。

  在日常工作中,刘合建坚持刑侦破案、技术先行的原则,每当有涉及法医技术的案件发生,他都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儿,正是因为多年的现场磨炼,他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在命案侦破中,他与其他同事密切配合,仔细勘验现场、检验尸体,灵活运用刑事技术专业知识,为案件定性、尸体检验、案件侦破提供了方向和大量证据,使荣昌区公安局在近15年的涉命案件侦破率为100%。

  为侦查提供方向,为刑事诉讼提供有力证据,刘合建因为工作出色,先后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人民警察,被聘为“重庆市公安局第一批刑事技术专业人才”,并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刘合建始终坚信,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为破获案件提供技术支撑,才能还受害人一个公道。

  王兴强

  默默奉献创一流

  在重庆科力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提到生产主管王兴强,从领导到同事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爱岗敬业、才思敏捷,是电线电缆行业的优秀人才。从事电线电缆行业十六载,王兴强总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各个工种的完成质量和效率。

  从2012年入职重庆科力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生产主管以来,王兴强始终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争创一流,取得了令人称道的优秀业绩,先后荣获公司上进新员工奖、优秀团队奖、技术能手、QC攻关带头人、先进个人二等奖、“传帮带”发起人等称号。

  作为生产主管,他认真下达生产日计划,负责组织编制车间生产作业计划指令单,并保证计划按期完成,建立自查制度,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组织车间有关人员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技术和质量问题,协同研发部门完成专利产品,主持召开生产作业例会,安排布置车间生产,负责本车间安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车间生产安全。

  这些年来,他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操经验,立志于研究出更多安全环保的电线电缆造福社会和千家万户。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线上生产经验和多年来对电线电缆行业敏感的嗅觉,利用自己一次次现场试验的数据协同公司研发部申请“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低烟无卤阻燃线缆”等发明专利12项,为企业创造产值达到2226万元,也为公司创世界先进的环保型实用新型电线电缆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向新华

  为荣昌陶增添温度和情意

  让转盘不停地转、不停地转,第一圈、第二圈,数不完的圈,不停地揉土、拉胚、再揉土、再拉胚……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荣昌陶重庆市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荣昌区陶商会理事向新华指尖每一个变幻的动作都小心翼翼兼顾泥的收缩比以及土坯的造型,把技法运用和土坯整体造型美感结合得浑然一体。

  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市荣昌安富镇制陶世家的向新华,幼年起就一直受家族制陶氛围的熏陶,从小接受祖父、父亲手把手地传授,自小就学会了陶器手拉坯成型技术,一生都致力于陶器艺术与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在制陶生涯52年间,他不间断地实践、总结,吸取并发扬前辈和同辈大师们的技艺精髓,如今已经掌握陶器设计、制图、造型、配釉、装饰、烧成的全部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制作流程,业已制作出大量典雅、朴实、精美的陶器作品,深受陶艺爱好者和消费者的好评,部分作品荣获国家级大奖,被个人和博物馆收藏。

  他的作品《窑变釉反口大肚瓶》2010年获重庆市第三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花枝韵系列》2012年获中国钦州国际陶艺精品展银奖,《咏梅》2013年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四君子泡菜坛》2019年获第二届中国四大名陶展银奖……“洗去铅华,回归本真”,向新华每一件的器形都充分体现了“柳、卵、直、胀”的造型美,在他连绵不断地传承下,为荣昌陶增添了温度和情意。

  雍凤林

  醉心花卉园艺的独白

  他独自创业,自建花卉园,他凭借高超的园林专业技能,利用嫁接和驯化技术,实现幸福树、芒果等南方经济园林果木和台湾枇杷、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优良品种的荣昌本地化栽培繁育……提到荣昌益民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雍凤林,总能听到当地人的赞誉声。

  “我爱种花,从最早开始种花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1980年,我还在益民厂工作时就已开始在家种植盆栽花卉,逐渐积累了很多花卉栽培的经验,这成为我后来创业的重要依托。”说到花卉栽培,今年68岁的雍凤林总是激情洋溢。

  1998年雍凤林从工厂下岗,毅然选择到荣昌创业,在城郊租下10亩土地开始建设花圃,他培育的菊花曾获得荣昌菊展一等奖,他还代表荣昌参加重庆市首届丁家花展,参展兰花获得三等奖。多年来,他凭借高超的园林专业技能,兢兢业业为荣昌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小区服务,积累了信誉和口碑。如今,他已将花圃发展成为占地60多亩的大型花卉园,成立了荣昌区有名的园林花卉公司,对荣昌的花卉和园林绿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因为热爱花卉园艺事业,雍凤林几十年如一日钻研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自己的一套绝活,比如优良品种的本地驯化,良种嫁接扦插,病虫害防治和养护,优良栽培土壤配置等。“我相信只要用心,这些技术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我也希望我的经验和技术能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为更多的人带来成功的机会,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雍凤林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张盍宾

  穷尽心血酿一杯好酒

  一方水土酿一方酒。荣昌区直升镇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白酒之乡”的美誉,如何让这一美誉经久流传,更加耀眼夺目?重庆市泉优酒业创始人、荣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升白酒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盍宾用行动作答。

  受祖辈影响,张盍宾始终坚守匠心,一生致力于小曲清香型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他很清楚,酿酒需要时间,酿酒讲究细节。于是我们看到,超过40年历练,张盍宾实现了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准把控,改写了荣昌白酒品牌无重庆老字号的历史。

  “水乃酒之血,粮乃酒之肉”。泉优酒业厂地拥有一眼常年不竭的泉水,在酿造酒的过程中,张盍宾坚持所需水源均取自该泉水,同时,坚持选用上等小糯红高粱为原料,使产品完美呈现出清香纯正、醇甜柔和、余味爽净的口感。

  如今,泉优酒业公司产品远销云、贵、川、渝等地,年产量近千吨,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00余万元。张盍宾创新研发的两项白酒酿造工艺成果,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2019年重庆市商务委员会认定重庆市泉优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泉优白酒”为重庆老字号,泉优酒业由此成为荣昌区目前唯一一家兼具非遗传承和重庆老字号殊荣的酒企。

  “穷尽一生心血,酿造一杯好酒。”这是张盍宾作为酿酒人的追求。而作为老党员,张盍宾更是积极践行使命,为近百人免费传授酿造技艺,同时,积极参加脱贫攻坚、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先后13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邹朝文

  奋进路上不止步

  荣昌区人大代表、中国烹饪大师、重庆老字号协会副会长、重庆江湖菜促进协会副会长、荣昌区三惠餐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集众多头衔于一身,邹朝文展示出耀眼的风采。

  2008年,邹朝文创立荣昌区三惠餐饮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荣昌三惠鹅府”与“三惠生态食品加工厂”。身为董事长,他亲自设计菜谱,配制调料,创新烹饪手法,将白鹅的全身都利用起来,做成精美的菜肴,把握菜肴色、香、味的传统特色,同时适应当代人对食品的审美需求,从“精致”上下功夫。通过广泛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配料配方以及烹饪方法,根据客人的口味设计不同的菜品风格,目前已推出一百多道精美鹅肉菜品。

  2017年,邹朝文带领公司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荣昌卤鹅定量卤制技术,开发固态卤料等项目,全力提升荣昌卤鹅品质。公司先后获得“中国餐饮名店”“中国特色餐饮美食名店”“重庆区县特色餐饮100强”,三惠鹅制品先后获得“重庆老字号”“中国名优食品”“中华名小吃”“荣昌十大名菜”等称号,菜品已编入“重庆江湖菜大典”及“四川烹饪”等美食杂志。如今,三惠鹅府已经成为荣昌特色餐饮的一块招牌,为荣昌的餐饮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三惠鹅府正向外扩展,已经在重庆渝北、大足、长寿、南川,贵州赤水,湖南长沙等地开设分店,立志将三惠鹅府的全鹅宴摆进全国各大城市。

  荣誉和成功只代表过去,拼搏奋进之路还在延伸。始终没有停止前行步伐的邹朝文,正一如既往地打造荣昌白鹅特色产业,努力为荣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