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考古人员基本确定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
考古人员基本确定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了不起的长城
山海关:万里长城第一关

映寒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古称“榆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位于山和海之间,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山海关境内长城总计26公里,集海上长城、滨海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河道长城于一体,紧紧地环护着雄关背后辽阔的中原腹地。

  珍贵文物 长城文字砖

  山海关长城多由长城砖筑城,修筑时为了明确责任、记录时间、区分每一段的筑城单位,在有的地段采取了用字模压坯后烧制城砖的办法,形成有文字的长城砖。文字砖仅是明长城用砖中数量很少的一种,因而更显珍稀。山海关文字砖既有“纪铭砖”也有“字模印文砖”,迄今所发现的文字砖已有十几种。

  这些印有不同文字内容的明代文字长城砖,是山海关厚重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和见证者。它们质地优良,在风雨侵袭的自然环境中,仍能保存比较完好,非常难得。1980年,被国家文物局作为长城文化珍品送往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这些长城砖除了可以佐证其所构建的长城确系明代修筑外,还向人们表明,为了修筑防守好它们,还动用了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队。这些长城砖虽同是烧制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烧造单位的性质却不一样,它们有些是军事单位烧制,也有些是地方州县烧制的。明代的卫所制度下,军队的番号多以卫所所在地称呼。“真定营”“德州营”“燕河路”“石门路”“台头路”“建昌车营”是属于军事单位的,“迁安县”“卢龙县”“抚宁县”“乐亭县”“滦州”则属地方州县。这些带文字的山海关明长城砖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它们为后人研究长达数百年的长城建造史和当时的边境军事史提供了准确的实物佐证。

  巨匾之谜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茫茫大地,关隘无数,敢称“天下第一”的只有地处万里长城龙首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自明代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矗立在山海关至今,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岁月悠悠,巨大的匾额与巍峨的城楼一体,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敢为人先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看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结构端正,字体威严、古朴,这世上罕见的书法出自何人手笔?

  据传书写“天下第一关”匾额的为明朝34位书法大家之一,山海关人——萧显。萧显,字文明,号履庵、海钓,祖籍江西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后其家移居直隶山海卫,即现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成化八年(1472年),明宪宗朱见深下旨,要在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楼丈量尺寸,随即请人制成一块长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额。如此巨匾,自然须由大手笔题写,经过一番遴选,选定进士出身,已然辞官归隐的萧显。“天下第一关”每个字都在1米以上,其中“一”字长为1.09米,“关”字最高的一笔为1.45米,笔力苍劲浑厚,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长城连海 城首老龙头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四公里的渤海之滨,是山海关明长城东部重要地段的入海处,入海石城是深入海中的部分,其北接靖卤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老龙头”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了防御敌人,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这座海中高墙,北接靖卤一号敌台,构成封锁海面的制高点,海浪敲打高墙卷起千层浪,组成雄奇险峻的海上城堡。在明代修建初期,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及滨海七城组成,构成了万里长城中唯一一处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城边遗留的凿有马蹄形凹槽灌满铁水的条石以及凿有直径为12厘米圆孔透眼的异型石块,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筑工艺。

  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万里长城最精华的建筑部位之一。这里的长城堪称是万里长城最富有神韵的展示窗口。若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翻山下海的话,山海关长城恰恰居于万里长城的“龙首”之地和入海之处,北跃角山,隐于燕山群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