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水下长城: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水下长城: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了不起的长城
水下长城: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

闻文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与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引滦工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水下长城,恰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峰巅俯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匍匐万千年,缓缓潜入深渊。

  兵家必争 明长城重要关隘

  潘家口、喜峰口古称卢龙塞,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相传,宋代曾有一潘姓将领在此驻守,因此而得名,民间还传说宋将潘仁美曾驻守这里。潘家口新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旧关无考。滦河水从此由关外流入关内。两岸山峰耸立,山势非常险要。关内有城堡,为明万历年间修筑。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长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有三道城墙构成一个“日”字形的防御体系。外围主城墙高五丈,宽三丈,长一百丈,由石块从里到外整体码堆而成,中心竖有一两丈高城楼,叫望日楼。在主城墙两端,依着山势修建了辅墙,城墙上也各有一楼。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楼,修建在云山上的叫云楼。由两边辅墙开始,向更远的山上延伸。明清时派重兵驻守,曾有都司驻于此,后改千总,后又改把总。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从汉、晋、南北朝到隋、唐、辽、金、元等朝代,潘家口一直为军事要道。元以后,由于喜峰口修了官道连通关内外,此后潘家口交通断绝,均走喜峰口。有史以来,潘喜两关战事总是联在一起,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

  引滦入津 现水下长城奇景

  既然是如此浩大的长城,为什么后来又沉没于水下,成为“水下长城”呢?

  1975年,为将滦河水引入天津、唐山两地,中国启动了引滦入津工程,1975年至1981年,政府利用这里的山形地势,在滦河上游宽城、迁西、兴隆三县交界处,建造了一座由拦河大坝和两座副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潘家口水库是整个引滦工程的源头,主坝坝顶高程230.50m(大沽高程),正常蓄水位222.00m,设计洪水位224.50m,校核洪水位227.00m,汛限水位216.00m,防洪库容9.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5亿立方米,建成的时候,还曾是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水源地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由潘家口水库放水,沿滦河入大黑汀水库调节。水库建成蓄水后,高峡出平湖,因水位超过部分长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等雄伟的古长城从山脊上蜿蜒而下,犹如巨龙入水般钻入湖底,从此这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长城便隐身水下,形成了长约50公里的独一无二“水下长城”奇观。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这两个属于中国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共有墩台21座,它们曾是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如今恰似镶嵌在燕山深处的两颗璀璨明珠,湖光山色,烟波浩渺!

  时隐时现 华北天气晴雨表

  20世纪末,因连年干旱,下游天津市、唐山市用水增多,潘家口水库水位急剧下降,水下长城主体曾浮出水面,向世人一展风采,引来无数中外游客观看。

  2006年,多年的环境改善再加上当年降雨量明显多于往年,使得潘家口水库入库流量明显增加,原先露出水面的水下长城又淹没到水下。

  “水下长城的沉浮已经成为华北地区降雨量的一个晴雨表。”河北省承德市水利专家兰德龙说,今年当地干旱少雨、水库下游用水增多,潘家口水库已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10米。最近一次2017年由于潘家口水库的蓄水量从19.5亿立方米减少到3亿多立方米,库区水位下降了42米,水下长城得以再露真容。

  虽然水下长城已被淹没了40多年,但是却依旧在水下保存完好,从远处望去,长城显露的部分蜿蜒曲折,直通水底,水库波光粼粼,岸边重峦叠嶂,这段历经沧桑的水下长城经历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战役,隐藏着的是华夏民族抵抗侵略、英勇无畏、坚定不移的文化丰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此时,水下长城用自己的身躯结合周边壮丽的景致,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存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