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的腐蚀者——海笋涪陵区科协举行社区科普大学开班仪式璧山区科协筹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万州区科协开展防疫暨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大足区科协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开展线上答题系列活动
第10版:科技服务·科普
上一版 下一版  
码头的腐蚀者——海笋
涪陵区科协举行社区科普大学开班仪式
璧山区科协筹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万州区科协开展防疫暨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大足区科协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社区
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开展线上答题系列活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中国

码头的腐蚀者——海笋

郑玉婷

    海笋的外形构造。

    海笋的副壳。

  提起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可口的竹笋。有一种动物,名字听起来像是竹笋的一种,外形也和冬笋相似,叫作海笋,它的体积虽然不大,但破坏力却不小。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码头的腐蚀者——海笋。

  海笋外形独特

  海笋又叫凿石贝、穿石贝,是一种海生双生壳类软体动物。它们长有外壳,因其外形类似冬笋而得名。它的两片贝壳呈椭圆形,但不能完全合拢,贝壳表面中部由一条从背面向腹面并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线沟将壳一分为二,这条线沟把贝壳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稍瘦,微微突出,表面生有明显的齿纹;后端比较平滑,有很明显的呈环形的生长线。一般双壳贝类只在身体两侧各有一片贝壳,但海笋不同,在贝壳的背、腹及后端,通常还存在副壳。

  海笋的身体有两个有趣的水管。这两根水管位于海笋身体的末端,单从外观看好像只有一根,但其实两根水管大部分是合并在一起的,只是在末端稍稍分开,因此很容易看错。水管分为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用来吸取新鲜的海水和滤食微小的生物,出水管则用来排出废物。水管的末端还具有天然的保护色——生有和岩石颜色相似的色素斑点,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避免被其他动物轻易发现。

  海笋破坏力不可小觑

  海笋的种类有很多,有的在泥沙中挖穴居住,有的在木材中穿洞生活,甚至还有的能凿穿岩石打洞居住。有一种吉村马特海笋,它能把防波堤的石头凿成很多很深的洞穴,从石头的外表就可以看到许多蜂窝状的洞穴口。如果把石头凿开,便能看到被它们挖掘的很多密集的椭圆形洞穴的全貌。在一块长约30厘米、厚约22厘米、宽约29厘来的石头中,就曾找到过43个活的海笋,还有40个空贝壳。还有一种生活在广东沿岸的马特海笋,它们不钻岩石而钻木材,对海中的木材有一定危害。但它和船蛆不同,它不吃木材,只是钻木为家,所以用防船蛆的方法防治马特海笋不一定有效。表面上看起来,这种小动物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它的破坏力却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海笋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的外表差异很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其实它们只是“长大十八变而已”。

  海笋如何凿穿岩石

  海笋既然有“凿石贝”的名号,就不得不提它能够凿穿岩石的本领。小小的身体拥有如此大的能力,实在让人惊讶。那海笋究竟是怎样凿穿岩石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机械的方法,即用足和贝壳钻磨岩石穿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化学的方法,即用足部分泌出的一种酸性液体来侵蚀岩石;当然也有人认为海笋会两种方法并用。但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第一种机械法。

  这种机械法不同于人造机器,也不同于拥有锋利坚硬爪足的动物们。身娇体软的海笋长着贝壳,贝壳上有明显的齿纹,它们凿穿岩石正是使用了这些贝壳上的齿纹,在日积月累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成功。海笋首先用足紧紧地把自己吸附在岩石上,然后再旋转贝壳,利用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将岩石一点点地锉掉。所以在港湾码头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让人头疼的情况,海笋会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把码头毁掉。不过海笋也并非什么石头都能凿穿,像花岗岩它们就“啃”不动,所以在海防工程中,挑选花岗岩就可以避免海笋的危害。

  尽管海笋的破坏力不小,但也不是毫无价值。海笋不仅是很好的海产品,还可以通过它检测出一个人是否生病或者处于疲劳状态。英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海笋体内有一种神奇的化学物质,它可以监测人体白细胞活动状况,从而预测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