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近日在郑州揭晓,灵宝城烟遗址、淮阳平粮台城址、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济源柴庄遗址、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入选。河南是中国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国考古事业成长的主阵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评选以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参评项目多为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也有主动发掘的学术研究项目,涉及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涵盖黄河文化、南北方文化交融、夏文化、都城与城市考古等多个领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五大考古新发现。
1 安阳辛店遗址:
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的商代晚期铸铜遗址
辛店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部柏庄镇辛店集南部带,位于殷墟遗址东北部,距离殷墟遗址的直线距离约10千米,北距漳河8.2千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自2016年至2019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第二次发掘面积达4000平方米。第二次发掘除了商代遗存之外,还发现了先商和西周时期遗存。共发掘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墓葬52座,出土有青铜器(铭文以“戈”为主)、玉器和陶器等一系列文物。最主要的是发现大量与铸铜相关的遗迹,有独立铸铜作坊区、浇铸场地、小型窑址、烧土硬面、范土淘洗池、大型取土坑、铸铜废弃物堆积坑等。并且出土了大量与铸铜相关遗物,集中于灰坑和窖穴内。此外,还出土有大量熔炉器具残块。
通过发掘,可以明确,该遗址具有多个独立、完整的铸铜作坊区,每个作坊区,可分为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相距较近甚至相互叠压。工作区可分为多个功能区,有备料取土坑,制范场地,熔铸一体工棚式作坊、铜器后期加工场地、铸铜遗物废弃场地。
该遗址的发现,展示了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的范畴,见证了中国早期都城低密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布局、范围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2 洛阳纱厂西路西汉墓:
发现升仙药“矾石水”
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西工区纱厂西路保利大都会工地发现了两座西汉时期大型墓葬,编号分别为C1M16090和C1M16089。通过考古发掘和初步研究证明,这两座墓耿姓家庭夫妻异穴合葬墓时代应在西汉中期偏晚。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炼丹方士。
该墓出土的彩绘大雁铜灯在河南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全国发现的同类器型也不多见。大雁作回首衔灯罩状,不同于其他大雁灯的回首衔鱼的造型,通体彩绘,高达54厘米。该墓北侧耳室内发现了两件青铜大壶,其中一件青铜壶内保存有近3500毫升液体。经检测发现这些液体为西汉时期以水法制作的升仙药“矾石水”。这是我国通过考古首次发现水法制作升仙药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温明的出土是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温明”作为一种葬器在我国山东、江淮地区、扬州地区发现得相对较多。此次“玉温明”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原地区西汉考古的空白,也对研究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材料。
这两座墓葬规模之大,形制独特,等级之高,且出土文物数量大,种类多,等级高实为少见。尤其是升仙药“矾石水”,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考古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研究汉代人们的升仙思想、升仙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发展过程,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提供了十分可贵的材料。
3 灵宝城烟遗址:
发现史前最先进的陶窑
仰韶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文化而闻名于世。那么,既然是陶器,一定就会有烧制陶器的场所——陶窑。2019年4月至11月,在灵宝市川口乡城烟村南,地处秦岭东段山前的洪积台地上,随着一处仰韶早期遗址的发掘,一个以制陶为业的聚落揭开了面纱。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发现的26个陶窑中,有一个保存完好,堪称同时期“最先进”的陶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灵宝城烟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魏兴涛介绍,这个编号为Y30的陶窑为竖穴式升焰窑,操作间、窑室保存较完整,窑室底部一周有11个圆形火眼,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仰韶早期陶窑。“火门、火膛、窑箅、火眼、窑顶下部等部分一应俱全并且保存完好,陶窑本身也有操作场地,我们还发现了用来制作陶器的陶泥块,经过淘洗,发现它的质地非常细腻。”
魏兴涛说道:“之所以说它先进,是因为以往仰韶早期陶窑发现较少,形制小,结构简单,大多为横穴窑,火利用的效率较低。Y30形制较大,为竖穴升焰窑,结构合理,火利用的效率较高,代表了先进陶窑的形制。相比于更早的仰韶初期或是裴李岗时期的陶器,火利用的效率提高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生产出的陶器质量也更好,质地更坚硬。”
而窑箅这个构造,学术上认为其普遍出现于龙山文化、商、西周时期。虽说早了2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早期陶窑也有这个结构,但却十分罕见。因此,城烟遗址内Y30这处陶窑,可以说是当时制陶先进工艺的代表。
4 济源柴庄遗址:
发现最惊悚的商代祭祀
柴庄遗址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柴庄村。遗址位于台地之上,处于蟒河和济水西源相邻地带。遗址面积近30万平方米,2019年3—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掘表明,该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在遗址中部的商代晚期聚落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墓葬区,一个夯土基址,数个牲畜祭祀坑和一个人祭坑。
“我们发现这个坑的时候,里面就只有一具人骨,保存比较完好,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来他是呈跪姿,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并且没有头颅。”发掘现场负责人王豪说。人祭在商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殷墟、郑州商城以及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等夏商遗址中都曾发现有不少人祭的现象,但柴庄遗址这个人祭坑,却与那些都不太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之前考古发现的人祭现象,多为躺姿,或是完整人骨,或有残缺,也有不少是只有头颅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但像这样呈跪姿,并且能够与甲骨文中的字形对照上的确实非常少见。
5 淮阳平粮台遗址:
发现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
发现于1980年的淮阳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区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中轴对称、布局方正、规划严整,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说,这些纵穿城墙基础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缘平行分布的排水管和东西、南北向水沟共同构成了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在南城门附近早期道路路面上发现有车辙痕迹。其中,一组平行车辙间距0.8米,为“双轮车”车辙印迹。这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
“考古发掘表明,平粮台古城城址是我国最早的、规划严整的高等级史前城址,开了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曹艳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