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正在腌制青菜头。李诗素 摄 |
“蚕桑、红薯、青菜头”三大产业,成为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苏维村老百姓脱贫增收的“三驾”动力马车。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书记罗春彦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大力发展,使这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在当地落地开花,让广大村民实现脱贫越线奔小康。
返乡创业当“领头羊”
“近几天,蚕桑基地比较热闹,每天有10多人在基地为蚕桑抹芽定梢。小蚕上架后,采摘桑叶的人比现在还要多。”在苏维村三组的蚕桑基地,罗春彦向笔者介绍桑园的务工情况。
该蚕桑基地是2014年建的,也就是罗春彦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2013年,在城里打拼10年的罗春彦,在当地政府领导的动员下,回到村里当起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以前在外面打拼,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回到村里,是带动一个大家庭增收,消除村里的贫困户。”罗春彦回到村里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以前村里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没有特色经济产业。因为苏维村大部分为留守家庭,罗春彦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劳动量小、不愁销售、又长期有效益的产业。
从动员村民发展到自己率先示范,罗春彦在2014年和2015年间,先后发展蚕桑200亩,带动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残疾家庭及留守家庭发展蚕桑300亩。
三大产业并驾齐驱
如果发展单一的蚕桑产业,那些贫困户很难实现脱贫。为了快速发展多种经济,让村里的贫困户尽早实现脱贫越线目标。2018年,罗春彦建起年加工20吨苕粉的工厂,带动村民种植高淀粉红薯。
“这种高淀粉红薯,亩产在4000斤以上。我按每斤0.5元收购,村民一亩可收入2000元。”罗春彦说。凡是上年纪的村民,以前都是吃红薯长大的,他们都有种红薯的技术。
当年,村民种植高淀粉红薯的农户有50户,其中,有10余户属于建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家庭。今年,种植红薯的农户达100户。
2019年,苏维村又引进了新的产业,与涪陵榨菜厂签订1000吨榨菜初加工协议,大力发展村民种植青菜头,全村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涉及种植户79户,当年户均增收8000元。村里在2014年建卡的68户贫困户,也在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我家种了2亩青菜头,罗书记知道我家没有劳动力,为了解决搬运困难,直接给我弄来90个大坛子,把收割的青菜头用盐腌制到坛子里,到时候只搬运半成品。”建卡贫困户向泽炳说。
蚕桑、红薯、青菜头已成为苏维村贫困户巩固脱贫增收的产业。目前,只要是在家的农户,家家都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实现了增收产业全覆盖。
村里建起脱贫工厂
“池子里腌制的这些榨菜,今年2月中旬下池,在5月初就可以出池运走。”罗春彦说。一口池子要腌制120吨,由于去年才开始发展,农户种的青菜头只腌了两口池子,共建的14口池子和钢架棚共投资350万元。
苏维村是一个有3548人的大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今年秋季,计划在全村种植青菜头1500亩,目前已登记种植青菜头的农户达600户。为了把苏维村的榨菜产业做大做强,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
“只要农户勤快,家里的几亩责任地也是有赚头的。”罗春彦说。红薯挖完,正是种植青菜头的季节,以轮作的方式村民1亩地可收入4000元以上。
村里有了这些产业基地,先后建起了扶贫工坊。蚕桑基地、苕粉厂、榨菜厂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村民农忙时可以干自家的活,农闲时可以就近务工。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定格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以实现农户增收为目的,以村级经济繁荣为目标。”罗春彦说。这就是乡村振兴目标,苏维村正在一步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