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腊月是指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十二月就是“腊月”呢?难道是这个月开始准备熏腊肉过年吗?还是歌颂“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不是十二月叫腊月的最终解释,腊月究竟有怎样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起名缘由民俗活动
腊,在古代是一种祭礼,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用猎获的野兽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十二月之所以称为“腊月”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主要与年末祭祀有关。《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冬至后三戌,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刚好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腊八节。因为腊祭在十二月,所以将此月称为“腊月”。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
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在千年前不论是打猎后用丰富的猎物作为祭品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奉上猎物祭祀神灵,都在如今的十二月举行。腊祭在中国古代是很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人们都会祭上一些当年收获的谷物向神明祈求保佑来年和气普洽、五谷丰登。
腊月九大习俗
进入腊月离过年也就不远了,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月歌”里边我们可以有所感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腊八节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他们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入中国之后,材料改为五谷杂粮,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方式。
2.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一家人的德行,让玉帝赏善罚恶。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准备好供品送灶神上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糖果,又甜又黏,让灶王上天之后嘴巴被粘住,说不了坏话。
3.二十四扫房子
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为“尘”与“陈”谐音,在腊月里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腊月扫尘,就是把家里一切的“穷运”“晦气”都扫出去,以期盼来年运势更好。
4.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调查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表现好,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5.二十六割年肉
在过去,人们生活艰苦,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猪肉。人们在这一天,开始杀自己养的猪,筹备过年的肉食。
6.二十七杀肥鸡
过年迎来送往,要招待很多亲戚朋友,所以除了猪肉之外,还要准备鱼肉、鸭肉。二十七也是年货节,大家准备好年货,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所以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7.二十八把面发
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蒸馒头的。所以二十八这一天要准备好接近半个月的主食。北京人一般慢一拍,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8.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叫“小除夕”。一般是亲朋好友间来往拜访,也称为别岁,亲戚邻里之间互相交换糕点,交流感情,人们还在户外焚香,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9.大年三十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天的鞭炮不绝于耳,人们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更好的运气和福气。
腊月多吃“三冬三冻”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多吃“三冬三冻”也是腊月里的一个习俗。
三冬是指:冬瓜、冬枣、冬蔗。为什么要这样吃呢?那是因为冬天天寒干燥,冬瓜可清心火避免便秘。冬枣虽小,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在容易感冒的冬天提高自身抵抗力。冬蔗里含有诸如铁、钙、磷、锰、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说完了“三冬”我们再来说说“三冻”:冻柿子、冻梨、冻豆腐。柿子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要高,不仅含有胡萝卜素、核黄素,还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冻梨也叫作冻秋梨,一般是由花盖梨、秋白梨、白梨或者尖巴梨冰冻而成。再看看用新鲜豆腐,经过加工冷冻而成的冻豆腐,虽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都得以保留。冻豆腐营养丰富,热量少。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冬三冻”,在饮食方面还需要注意在腊月里不要过度进补,毕竟春季即将到来,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多燥热的食物,多吃一些黄绿色的蔬菜。
相关链接》》
为什么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 而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又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那么,为什么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悠久。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一种说法是在南宋以前北方都是政治中心,受此影响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另一种说法是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