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法送出去”到“愿意留下来”
第031版: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想法送出去”到“愿意留下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想法送出去”到“愿意留下来”
——看大足教育的高质量之变

    海棠中学开学典礼

    大足石刻艺人向学生们传授雕刻技艺,传承非遗文化

    大足剪纸小能人与青年艺术家何平(左3)互动交流

    海棠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自建的小屋里嬉戏玩耍

    龙西中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作鹅卵石绘画

  核心提示

  “过去,许多有条件的家庭,都选择将孩子送出去读书。如今,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更愿意留在本地,出去后又转回来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大足从事多年中学招生工作的黄老师深有感触。

  这样的变化,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大足区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大力投入和务实坚守。

  今年以来,迈入新阶段、踏上新征程的大足教育,正锚定“建设成渝中部地区教育中心”这一目标愿景,持续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努力将大足教育办成与“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相适应的、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公平有质量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个个都能学好”

  全新时尚的标准绿茵场、四季恒温的气膜游泳馆、先进智能的物理实验室、功能全面的文化体育馆、遍植海棠的坡地花园……

  去年9月,刚建成投用的海棠中学,以一流的校园建设、先进的设施设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成功满足上千名适龄学生的高质量教育需求,成为大足教育“公平有质量”的又一标杆。

  “都有学上”,是最基础的教育均衡;而“都上好学”,则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2019年,大足区代表重庆市高质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复查评估验收,标志着大足区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已全面实现。

  自此,大足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内涵和需求,也随即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义务教育向各类教育延展;从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机会公平到教育品质公平。

  为此,近年来,大足区始终坚持以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以缩小学校品质差距为目的,大力实施均衡优质资源创建工程。

  立竿见影的,是硬件差距上的缩短。

  去年,该区实施教育类建设项目共21个,总投资39.078亿元。去年下半年,海棠幼儿园、香国小学、海棠初中等14所新、改、扩建的中小学幼儿园如期建成投用,总投入13.04亿元,新增教育用地300亩,新增校舍18.0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245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9%。

  如今,“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逐渐成为大足老百姓的一种共识。

  然而,如何缩小各个学校在教学质量上的差距,是要真正实现优质均衡教育的最大症结。

  面对这一难题,大足区在反复试验探索中,选择了紧紧抓住“师资”这个牛鼻子。

  一方面,该区通过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好老师工程”“两类人才”“精尖人才”等培养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该区通过畅通引才渠道、提高教师队伍待遇等方式,引进、留住人才活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去年,该区教育系统共引进教师206名,新增区级“四有”好老师、骨干教师743人,学科、管理领军人才35人,重庆市特级教师3人,累计打造名师工作室14个。

  另一方面,该区还通过不断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对口帮扶机制,推动各个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例如,积极开展“领雁工程”,让好老师好课堂流动起来;出台区内“优势互补”学校名单,实现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等。

  狠抓教师队伍的专业提升和均衡配置,正是大足加速实现优质均衡教育的破冰之举。

  温暖有阳光 “特色+温度”赋能全面发展

  “我们学校自研自编的校本课程,上升为大足区的小学地方课程,实在不容易。”近日,捧着刚公开出版的《石刻小导游》,大足宝顶实验小学校长刘圣萍甚是兴奋。

  刘圣萍介绍,该校创新建立“石魂教育”体系,将大足石刻文化融入学校常规课程教育,相继开发出石刻小导游、剪纸小能人、石刻小御医等系列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套优质的特色课程体系。

  在大足,这样的特色课程并非个例——

  海棠幼儿园依托自身紧邻自然公园的特征,探索打造了“森呼吸”园本课程,让小朋友在亲近自然中成长、思考,获得“重庆市德育精品课程”一等奖的荣誉;

  米粮小学常态化开展川剧传承教学,开设表演、唱腔、锣鼓唢呐、妆容4个川剧特色课程班,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

  海棠中学打造“人人五会”特色课程,要求学生人人都会解说大足石刻、会游泳、会象棋围棋、会篮球排球足球规则、会背诵百首海棠荷花相关诗词等……

  近年来,大足区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抓好德育、智育的同时重视体育、美育、劳育,努力实现“一生一技一艺、一校一色一品”特色内涵。

  目前,大足区各类学校共开发了近100种校本课程,30多种地方课程,其中共有40多个学校特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成功创建国家级、市级体育特色示范学校幼儿园58所,建成“大足石刻景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10个市级实践教育基地,50多所中小学建有劳动教育基地。

  在特色课程开发中,对于“石刻文化、五金文化、重汽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大足各个学校的自觉行为。例如,西禅小学的“棕编课程”、大足三小的鲤鱼灯舞课程、双桥实验小学的“红岩文化”等课程成为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课程。

  大足教育,有特色,更有温度。

  2021年,该区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4570人次,资助总额5834.48万元;争取生源地助学贷款4747人,金额3821.28万元。

  此外,该区还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采用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让每一个残疾儿童都有学上、能上学,确保了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正是在特色和温度的共同浸润下,大足有信心,让每个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心中有梦想、眼里有阳光”。

  改革有魄力 加快构建优质均衡教育生态

  开展课后服务,放学时间延后,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缓解;假期里学科类作业明显减少,增加了自然探秘、运动打卡等个性化作业……

  当前,大足的家长和孩子都深切感受到了教育“双减”带来的变化。

  落实“双减”政策,无疑是大足教育改革领域的头等大事。

  去年以来,大足坚持以“三强化三着力三抓实”引领各学校制定“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举措,全力推动“双减”和“五项管理”赋能教育新生态。

  其中,“三强化”即强化组织保障、强化质量提升、强化专项整治;“三着力”即着力提高教学效率、着力优化课后服务、着力规范校外培训;“三抓实”即:抓实过程促管理,抓实评价促落实,抓实教研促教学。

  目前,大足区义务教育阶段105所学校全部以“基础+特长”为原则,开展起课后服务,参与学生107197人,参与率97.6%。为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区教委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会同区级相关部门及镇街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共计联合执法44次,出动执法人员280人次,排查培训机构1060所次,查处违法违规培训机构176所次,关停培训机构54家(其中取缔培训机构20家),对2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转型或注销。

  “双减”之外,近年来,大足区还从多个维度密集开展了数十项的教育综合改革尝试和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例如,为解决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大足区大胆尝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该区采用“1+X”名校引领、多校联合的方式,组建了28个教育集团,实现各集团内师资队伍、教育资源、设施场地的共建共享,形成以名校为核心的教育发展共同体。

  当前,瞄准成渝中部地区教育中心的目标,该区正在大力实施“校际联盟工程”,强力推动区内基础教育与川渝优质名校的深度合作。

  同时,大足区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也展开了创新探索。目前,全区实现了班班通配备率、计算机教室配备率、教学资源学科覆盖率3个100%,20所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此外,为用好评价考核的“指挥棒”,大足区正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效果检验的原则,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用多把“尺子”量人才,将素质教育之路拓宽拓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大足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以创新的姿态办教育,努力加速构建现代化、可持续的优质均衡教育生态,不断满足百姓的需求与期待。

  何霜 姚兰 图片由大足区教委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