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共青团百年征程的宝贵经验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应做到“三要”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大力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着力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007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把握共青团百年征程的宝贵经验
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应做到“三要”
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
大力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着力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刻把握共青团百年征程的宝贵经验

周琪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共青团的百年历程、宝贵经验和新时代共青团建设要求。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共青团在百年征程里始终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带领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对共青团引领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宝贵经验进行梳理,是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建设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共青团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立身之本,是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百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根本宗旨引领青年的发展,形成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政治信念。从共青团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和参与青年团的建设,形成中国共产党创建团、领导团的基本遵循。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团组织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革命青年组织,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进一步明确青年团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张、社会运动方向上的一致性。此后,共青团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进团的纲领,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共青团的政治生命。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共青团的行动方向。共青团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践行党的奋斗主题就是团的行动方向这一原则,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先锋力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共青团就始终紧跟党的步伐,带领青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积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都是共青团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凝聚、动员青年的生动体现。新时代以来,共青团引领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组成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等,成为中国航空航天研发团队、东数西算、“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先锋力量。尤其在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有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疫一线,展示出青年在社会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理想信念教育是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遵循。百年征程中,用理想信念把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是共青团引领青年的重要方式。团的一大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正是在这一信念凝聚之下,共青团成为党领导下最为牢固的、最有战斗力的群团组织。无论是团结带领青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革故鼎新、建设四化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都展现出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这一根本主线。要对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引导青年把理想信念的思想洗礼与实践锻造相统一。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先进思想引领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等把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讲深讲透讲活。

  坚持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工作生命线。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通过心系青年、密切联系青年,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建设党联系青年牢固的桥梁纽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为青年工人争取自由、激励青年农民参与土地革命、在获得土地所有权的斗争中获得自身解放,充分体现出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覆盖青年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办实事、解难事中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新征程上,服务青年要准确把握青年特点,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帮助青年应对和回应成长的烦恼。一方面,共青团要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自强自信、开拓进取精神,并直面青年之问,解决青年之惑,帮助青年辨明方向;另一方面,中国青年的群体结构、职业结构、行业结构更加多元多样,他们既是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的主体用户,深刻影响互联网发展方向,又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这就要求共青团的工作要应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