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重庆山高坡陡,丘陵山地面积占比高达98%。怎样才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重庆依托山水资源,做好特色文章,通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靠“巴掌田”端稳饭碗,凭“鸡窝地”装满菜篮。
即日起,重庆日报推出“向大自然要食物”系列报道,通过来自田间地头、江湖山林的走访,报道重庆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食物品种的经验和成效。
5月21日下午3点,南川区鸣玉镇明月村,层层叠叠的稻田随山势起伏。一眼望去,十多厘米高的秧苗一片嫩绿,充满生机。
在村民张治华的稻田旁,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贤勇蹲在田坎边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稻田另一侧的田坎上,一些村民在等待李贤勇为水稻把脉。
“老张,你家秧苗长得不错,但要做好蓄水管理,这样水稻才能快速返青。”李贤勇对张治华说。
见李贤勇对张治华的稻田给出肯定的评价,村民张龙场扯着嗓子喊:“李专家,麻烦上我家稻田也看看。”
“大家莫急,李专家今天是专程到我们村来查看水稻种植情况的。”站在人群中的村支部书记陈维英向大家说明李贤勇的来意。
张治华和张龙场都是种庄稼的老把式,种了大半辈子水稻,为啥还要请李贤勇来把脉呢?原来,这与他们试种的水稻有关。
李贤勇说,这种水稻是他和他的团队经过10年时间研发的新品种,采用了直播技术,不用像种传统水稻那样需要育秧、插秧。去年,他们经多方考察,选择海拔、土壤、气候都比较适宜的明月村等地,进行试点推广种植。
说起种植新品种水稻这件事,张龙场不好意思地说:“去年李专家给我们送来这个‘金种子’,我们都没领情,大家都不愿种。”
一旁的张治华接话说:“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哪个相信嘛?当了一辈子农民,第一次听说种水稻不用育秧、插秧,直接就可以种,还能保证产量、卖个好价钱。”
陈维英转过头来对记者说:“去年为了让大家试种,镇村干部磨破了嘴皮,才动员到21户村民试种了110亩。今年大家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村民抢着种,目前全村共有100户农民新扩种了290亩。”
李贤勇甩了甩手上的泥浆对大家说:“看来经过一年试种,大家对这个品种挺满意,大家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啊?”
话音刚落,张龙场抢着说:“还是直播技术好,不仅省去了育秧环节,也不用弯着腰杆插秧,省时、省钱、省力,稻种存活率也更高。今年我承包的13亩稻田,全部种的是这种水稻。”
“稻种、农资全是种业公司提供,还负责收购,一斤谷子2.5元,真正是谷子卖出大米价。”张治华补充道。
李贤勇说:“你们说的情况,和我们在其他试种基地收集到的差不多。现在看来,这种水稻不光市场供不应求,种植户也很满意。今年,我们把试种面积扩大到了2000亩。”
“李专家,明年试种推广,不要忘了我们明月村其他村民哦。”陈维英大声提醒道。
这时,夕阳慢慢落下山丘,大家还意犹未尽地交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