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市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报告》,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进行盘点,来看具体内容。
区域发展协同并进 城乡融合走深走实
全市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持续推动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走深走实。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919.21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6.5%,占西部地区GDP比重为30.8%。其中,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达到21272.4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达39465.5亿元,同比增长9.3%。
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55.64亿元、4895.15亿元和1543.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9.1%和7.6%。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外贸进出口值创新高
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去年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主要亮点。
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全年总运输11.24万箱,比上年增长54.2%;总运输货值187.16亿元,增长40.1%;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过4800班,总运输41.86万箱;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新开国际航线5条,国际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22.14万吨,同比增长46.8%。
通过实施与东盟经贸合作行动计划、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等举措,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8000.59亿元,突破8000亿元关口创下新高,其中对东盟、欧盟、美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5.2%、19.5%、11.4%、26%。
创新引领作用增强 新兴动能加速集聚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加快推进,是去年全市创新发展的两个亮点。
2021年,全市共有授权发明专利0.9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4.23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
截至当年底,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77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118家、5108家、3.69万家。
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和18.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均取得两位数增长。
2021年,全市新增大数据智能化企业1000多家,新认定智能工厂38个、数字化车间215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二级节点20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590G、骨干互联网直连城市达到38个,建成5G基站7.3万个,“上云”企业达到10.1万户。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绿色低碳扎实推进
去年,全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完成,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持续巩固,广阳岛生态修复主体完工。
在减污治污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3.15平方公里,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32万亩,国土绿化营造林5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5%。
去年全市建设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900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7.5万吨,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46天。同时全市还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年实施整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122个,建成绿色园区15个、绿色工厂171个。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增加居民收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让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08万人,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比上年增长9.7%,全市14个脱贫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比上年增长11%。
2021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2.5%、3.8%、5.4%、6.1%和9.1%;全市在园幼儿普惠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较上年提高4.85、0.17、0.13和4.73个百分点。
(记者夏元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