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技能实训 |
|
学生文艺展演 |
40年前,秀山职业教育中心呱呱坠地,历经组建改名,走出了一条不凡的发展之路。
40年来,一代一代职教人砥砺奋进,持续创新突破,成为拥有获得全国民族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市文明单位等几十项荣誉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细数秀山职业教育中心的发展史,一条清晰的脉络是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学校始终把住产业命脉,建设融合样本,推动着学校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教融合再深化 现代学徒制启新篇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怎样才能走好产教融合之路是摆在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彭华友认为:“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在于精准育人,需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针对性地融入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与企业一起培养出能够为产业所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近年来,学校通过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市级示范校建设项目,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与秀山高新区电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一场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就此展开,其中“三阶三进”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大亮点。
具体而言,第一阶第一进,即学生入校,进行“识岗”教育,明确“准学徒”身份。第二阶第二进,即学生入企,进行“跟岗”学习,确定学生“准员工”身份。第三阶第三进,即学生入园,进行“顶岗”创业,确定学生“准老板”身份。通过“三阶三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就业发展力,蓄积了未来发展后劲。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学校积极构建“园校企”三方协同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秀山县高新区出台了在园企业孵化学生成功创业的考核激励机制,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学校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学校与园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园区推动、企业应动、学校主动”的“园校企”三方联动、协同推进的局面,为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改革搭建起坚实的平台。
一种担当、一腔热忱、一份决心……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仅提升了育人质量,实现了多方共赢,还提升了学校办学影响力,催生了发展新动能。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走高,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8.5%,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3.4%,增强了专业办学实力。通过教学改革,引入企业,教师融入行业,获取了行业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专业教师通过开网店“实战”强化了专业技能。
产教融合有力助推了县域产业发展,在实施“园校企共育”项目过程中,成立了项目运营团队。目前,全县有电商企业287家,电商店铺达3200家,电商从业人员达51120人,共有电商加工线21条,加工品牌达63个,电商农产品基地遍布城乡,促进了农村电商规模和效益同步发展。
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彰显,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学、可比、可用的经验模式。项目成果吸引了武陵山区的中职教育学校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年接待20批次以上,深受各方的好评。
产教融合再升级 “双师型”教师“三能”强
这是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名教师在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优质课竞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两个作品在2021年重庆市职业教育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1名教师在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法治教育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荣誉见证实力,实力成就辉煌。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以优异的表现,彰显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卓越功效。
当前,随着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的逐渐扩大,企业、学生甚至老师自身都对日益僵化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排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迫在眉睫。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彭华友说。
2018年,学校乘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东风,打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的渠道,着力打造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三能”(能教、能做、能研)教师团队。
学校研究休假制度,扩展“三能”教师时间,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校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从事实际业务工作,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校内集训”,学校通过“请进来”方式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人士到校对教师进行集训,使教师胜任“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教学任务。创新“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模式,专业教师深入一线,既上得了讲台,也下得了车间,在教学改革中提升了自己的“三能”水平与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目前有部分专业教师参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鼓励、组织教师参加行业考证,老师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能力与水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
从三尺讲台到一线车间,从“老教师”到“新学员”,角色转变带来的是一系列深层改革,大家齐心协力攻克“教学关”“技能关”“研发服务关”,培育“金牌教练”,打造一大批“行家里手”,成就响亮的服务品牌……
如今,学校成为各高校优秀生源基地,彭华友、敖敏等指导老师被誉为县级“金牌教练”。学校培养了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08名,龙继友老师等被评为“县级技术能手”。两年研发设计新产品1000多只,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8项,服务企业30多家。
产教融合再强化 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
秀山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历来流传着各类充满地方风土人情的传统工艺,有广为人知的苗绣、竹编、花灯,有被喻为民族文化瑰宝的龙凤花烛,于2007年被重庆市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秀山职教中心深知,发挥职教优势培养非遗传承人,不仅能将地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还能进一步为学校特色发展打开新局面。
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非遗+”教师团队。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市县级非遗传承人10人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在教师中培养了13名县级非遗传承人、20个“非遗+”教师团队。开展“通识+选修+拓展”课程改革,建构了“非遗+”课程体系。出版了9本非遗通识教材,普及学生13700多人。创建“校内+校外”文化传承培养基地,累计培养了40个校级非遗传承人,学生中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得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体比赛等奖项。创设“学+做+创+秀+销”“非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文化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建成“秀山花灯、苗绣、龙凤花烛”等7个大师工作坊和“剪纸、陶艺”等5个非遗体验中心,开发了“非遗”文创产品34件。
在此基础上,如何立足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与地方经济需求相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实现创新?
秀山职教中心整合秀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县高新区实施双创基地建设,在中国微电影城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双创基地”。在秀山微电影城、川河盖、洪安、西街等4A级旅游景区建立了门店,面向游客进行线下售卖。学校在秀山电商孵化园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形成了秀山花灯、龙凤花烛为核心元素的文旅产品“学—研—产—销”一条龙产业链。
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释放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创编了以“秀山花灯”“民俗民风”等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在西街、川河盖和微电影城等景区展演,为秀山打造文化旅游景区、提升文化旅游质量提供支持。
“我们以电商专业为核心,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带动旅游、舞蹈、物流、烹饪专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校企协调发展。”彭华友表示。
面向未来,学校还将牵头组建武陵山电商产教联盟,搭建电商实战平台,服务区域电商产业发展,吸引武陵山及周边地区企业使用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文旅产品销售,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链接>>>
社会服务好评多
与县高新区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关系。近3年来,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累计4万余人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人才培养硕果丰
累计培养了40个校级非遗传承人,学生中先后100余人次获得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体比赛等奖项。其中,参加市技能大赛,《龙凤花烛》项目获一等奖;参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获“最佳组织奖”、7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
教师队伍实力强
目前,学校培养了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108名。龙继友等老师被评为“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
谭茭 胡忠英 图片由秀山职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