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曜)5月1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局获悉,“垃圾分类 全民参与”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征集阶段结束后,大赛组委会立即开展了作品的初选工作。聚焦作品内容、艺术性及原创性等关键问题,经过反复几轮的评审讨论,最终确定37件作品参加网上投票点赞活动。
据了解,截至3月31日作品征集活动结束,共征集到公益广告作品686件,其中平面类作品569件,影音类作品89件,文创类作品28件。其中,重庆市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四川美术学院发挥艺术高等学院优势,发动学生创作了百余件作品。组委会共收到市内作品403件。另一方面,本次大赛也得到了全国网友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市外作品283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吉林、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
网上投票点赞活动于5月19日在重庆日报客户端、重庆市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投票时间将持续一周,每个手机号每天可以投10票。投票结束后组委会将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确定获奖名单,并公示获奖作品。
新闻纵深>>>
“小切口”紧扣垃圾分类主题 三大类作品各具特色
本报记者 崔曜
5月19日,“垃圾分类 全民参与”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评委、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晏莉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从初选评出的37件作品来看,“小切口”紧扣垃圾分类主题,内容富有创意,形式多元出彩,在作品的科普性、实用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有亮点。
作品贴近生活 充满山城元素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平面组、影音组还是文创组作品,大部分都通过“小切口”讲述垃圾分类,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山城元素。
在平面组类别中,参赛者使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形态各异的图形绘制不同标识和文字,提醒大家垃圾分类要从自身做起。其中,有不少作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以重庆特色餐饮文化为“小切口”,用“四宫格”漫画幽默诙谐地描绘火锅废料垃圾分类处理。
影音组入选作品形式活泼多样,有科普类小视屏、有概念性作品、更有趣味游戏。其中,有几项作品从经典游戏中获取创意,例如通过“俄罗斯方块”“贪食蛇”等大家熟悉的视觉图形,将垃圾分类的类别可视化,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传作用。
文创组作品包括益智桌游、趣味贴纸、拼图等多元形式。有参赛者将四种垃圾类别绘画成四个“小精灵”,垃圾则成了“小精灵”的食物。还有参赛者把垃圾分类制作成了棋盘游戏,垃圾成了棋子,获胜的原则是不同类别垃圾“各回各家”。
参赛者年龄跨度大 市外比例不低
晏莉告诉记者,参赛者的身份多元,既有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社会上平面设计爱好者,关心垃圾分类的环保公益人士、普通市民……另一方面,参赛者的年龄跨度也很大,组委会收到了不少幼儿园小朋友提交的作品,形式简单却充满了童趣。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市外的作品283件,参赛者分布20多个省市。“我看了下市外的作品,投稿者水平都不低,有些几乎可以与美术专业的学生作品媲美。”晏莉说。
“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对于社会人士的投稿,我们略微降低了一些标准。”晏莉等评委希望能调动普通人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另一方面,此次评选专门为低龄儿童作品保留了名额。“小朋友的水平肯定不能跟成人比,但我们希望从小树立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晏莉称,评委把成人作品评选完后,专门再从低龄儿童作品中评选佳作。
最出乎晏莉意料的是投稿的影音组作品。“视频制作难度大、周期长,成本相对比较高,一开始我很担心投稿人数不多。”晏莉介绍说,最终收到了近70份影音组作品,质量也相当不错。“视频的特点是艺术性强,形象生动,市民的视觉听觉甚至内心都会受到冲击,情感体验能触动对垃圾分类的理性思考。”
对作者负责 评委时有争执
评选中,晏莉和其他四位评委时有争执。“很正常,我们都是对作者对大赛负责,只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晏莉记得有一幅平面作品,设计感非常好,画面语言也清晰自然,一看就懂。“其他四位评委都觉得可以入选,但有一位提出了反对意见,该作品的主题不是很切合垃圾分类。”晏莉介绍说,等到评选完其他作品后回头来看,所有评委都觉得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垃圾分类确实有差异,最后该作品没有入选。
“有些作品有创意,视觉呈现也比较美,就是因为对主题把握不准确没选上,比较可惜。”晏莉表示,垃圾分类是环保题材下面的一个分类,在一个小命题里面写“大文章”并不容易,非常考验参赛者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