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 对口支援情深似海 两江福地感恩奋进
第T04版:情系峡江三十载 同心共富万里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涪陵 对口支援情深似海 两江福地感恩奋进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涪陵 对口支援情深似海 两江福地感恩奋进

    华峰新材料产业园

    马鞍街道双溪移民安置小区

    浙涪友谊学校

  核心提示

  一句句悉心的嘱托,因时间的沉淀而愈加醇厚;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镌刻进涪陵发展的铿锵历史。

  又至一年“5·19”,涪陵不能忘记,2004年同样一个日子,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莅临涪陵指导对口支援工作。心贴心的关怀,给涪陵儿女以巨大的鼓舞;面对面的指导,为浙涪对口支援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同样是一年春天,涪陵永远铭记,1992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有关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号召,浙江、涪陵两个相隔千里的地方从此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30年,一段段含有浙江印记的涪陵变迁故事不断真实上演;30年,107个经济合作项目,1024个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累计到位各类资金234.58亿元……从频繁高层互访到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从公共服务提升到经贸合作开新局,看得见的变化写在涪陵大地,看不见的变化发生在人们内心深底:“浙江,涪陵人民永远感谢您”的由衷致谢,回荡在涪陵29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牵挂,跨越千山万水;厚爱,点燃奋进激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正汇成涪陵大地的最强音!

  讲好从春天到春天的故事

  ——手牵手、心连心,凝聚发展合力

  浙江支援,始于1992年3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春天,浙江对口支援涪陵的号角吹响:随着与浙江签订第一份对口支援协议,一个始于春天的美好故事首次落笔。

  “涪陵所需,浙江所为,始终把对口支援涪陵工作作为应尽之责和分内之事抓实抓好。”30个春秋交替,浙江对口支援涪陵的初心不改,力度不减:既在物质上、技术上支持,又在情感上、精神上激励;既无偿捐赠资金输血,又帮助引进项目造血;既帮助改善发展条件,又传送先进发展理念。“浙”和“涪”两个字,历经时间沉淀,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一个执手相携、深情协作的代名词。

  2018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在浙江重庆工作交流座谈会上表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是党中央交给浙江的光荣任务,也是浙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同样是5月,今年暮春时节,一群熟悉的客人再次来到涪陵。浙江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陈金彪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深入涪陵企业、学校、福利院等,实地考察调研对口支援工作,再次为浙涪对口支援定下基调: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继续抓好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加大帮扶力度,确保产业发展持续稳定、民生工程建设造福当地百姓。

  从一个春天到另一个春天,一诺30年,浙江“一盘棋”谋划全局、“一张图”统筹行动,办好对口支援这件大事。

  回眸浙涪对口支援30年大事记,留下了历届浙江省领导和省级部门及市区县领导一线调研、现场指导的印迹,记录了浙涪两地党政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的温暖瞬间,对口支援的携手之力推动涪陵不断向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浙江省20多位省级领导、80多位省级部门领导及65位市区县领导先后深入涪陵指导对口支援工作,为涪陵发展贡献浙江智慧、浙江力量。

  浙江牵手涪陵,携手发展的路由此越走越宽,涪陵的浙江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温州、台州7个市及下辖40个市区县与涪陵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走出了一条“帮基本、扶重点、重智力”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对口支援路子……从高层像走亲戚一样互动,到市区县对镇街、单位对单位,浙涪“一对一”结对支援越走越深、越走越广,使帮扶触角一直下沉延伸,凝聚起同向发展最大合力。

  描绘从民生到民心的画卷

  ——补短板、强服务,筑牢发展根基

  “永远也不会忘记浙江的深情厚谊!”家住涪陵区马鞍街道双溪移民安置小区的居民张强感叹不已,他说现在的小区不但住着特别踏实,就连环境也格外优质,“幸福生活,离不开浙江的帮助。”

  张强口中的小区于2010年建成,共有居民12000余名,其中移民占30%以上。以前,小区附近环境差,垃圾成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设施也不完善,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2018年初,在浙江省帮助下,双溪移民安置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开始实施,小区实现了大变样:崭新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落成,渗漏的山坪塘摇身一变成了清澈的人工湖,双溪公园里健身步道、凉亭、羽毛球场等基础设施也配置完善,原来的露天垃圾场不见了,环境越来越好。

  回顾涪陵的成长之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从上世纪90年代的移民新城到现代都市崛起、涪陵高新区腾飞,都离不开浙江的支持。30年来,浙江拿出无偿捐赠资金1.2亿元,打造和谐幸福移民小区,改善移民群众居住环境,实施移民小区综合帮扶、农村移民安置区精准帮扶“两项工程”,用对口支援基建之手托起了城市发展之能……在涪陵,以“浙江”命名的道路、建筑,成了两地友谊的永恒见证。

  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县之一,淹没补偿总投资居重庆库区第4位,实现三峡移民“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是对口支援工作必要关键。

  缺什么补什么。浙江着力补齐涪陵移民“乐业”短板,构建民生保障堡垒。目前,已建成“三峡笋竹”产业开发示范园、“涪陵白茶”产业化示范基地、杨梅休闲观光产业园等6个,投用公共服务中心、客运站、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553个……

  “让库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浙江在对口支援涪陵的30年里,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冲刺保民生、惠民生的“最后一公里”。

  民生账单,最抚人心。实施对口支援工作30年来,浙江省已累计资助涪陵区学校建设144所(次)、卫生院和福利院60个(次)、社区服务中心48个(次)、健身场所设施5个、图书馆3个……从城市到乡村,浙江参与、见证了一场涪陵发展的变迁。

  书写从帮扶到合作的新篇

  ——强合作、兴产业,激活发展活力

  “涪陵的新材料产业将再次迈上新台阶,万凯也将实现大发展!”自浙江而来,在涪陵完成成长的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公司今年迎来新变化,总经理邱增明感叹不已,“对口支援工作中,企业的到来不仅仅是解决涪陵移民安置区经济落后、移民就业难的实际,对企业而言更让浙商找到了发展新机遇。”

  据邱增明介绍,2018年万凯新材料公司投资36亿元建设的年产120万吨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项目,目前已建成投产,实现产值约100亿元,成为全球行业内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企业。

  产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在对口支援深度合作中,基于双方资源优势结合的产业互动,更是帮助本地发展和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双赢的有效方式。对口支援启动之初,浙涪两地就准确把握住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大力推动两地的产业项目和经贸合作,积极增强涪陵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

  回顾浙涪对口支援30年发展历程,与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样的案例还有不少。从解决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到打造三峡库区腹心产业高地,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浙涪不断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推动两地企业“联姻”,已累计促成35家浙江企业与42家涪陵本土企业合作。引入了娃哈哈集团、华峰集团、万丰轮毂、浙江正凯集团、国盛基业等一批使当地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好项目、大项目,催生了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己二腈产品等一系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市场空白的新名片。

  浙商企业也因此壮大发展。如来自温州的华峰集团,从落户时生产产品单一,到如今建立新型材料产业园,品种不断丰富,去年实现产值278亿元,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来自绍兴的万丰轮毂,逐渐成为长安福特等汽车厂商的重要配套供应商……

  除了大量浙江企业来到涪陵投资兴业外,浙涪对口支援还加快了涪陵本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2000年,在浙江省的牵线搭桥和支持下,涪陵太极集团成功收购了位于绍兴的浙江东方制药厂,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从“输血”到“造血”,浙涪情牵两地,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展现了一次同心发展的新作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时空的刻度,标注着对口支援折射出的巨变:从交流到合作,从补短板到促发展,浙江总是千里驰援。

  浙涪对口支援,把使命书写在大地,答卷铭刻在人心,将深情厚谊熔铸于斑斓岁月,已然激荡起涪陵人民无限感动和真挚礼敬。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涪陵将以新一轮对口支援合作为契机,继续打好三峡牌、续好三峡缘、记好帮扶情、立好凌云志,为携手绘就新时代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美丽图卷做出新的贡献!”涪陵区对口支援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看点>>>

  人才+交流

  内外流动有缘更有源

  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石,对地处三峡库区的涪陵来说,人才更显可贵。在浙江省对口支援涪陵过程中,浙涪不断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为涪陵培养了大量人才,拓宽了发展经验和思想理念。

  在干部挂职方面,双方建立了浙涪干部挂职长效机制,定期选派干部人才赴浙江挂职学习,参加经济社会多领域多岗位锻炼,学习借鉴大数据智能化、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先进经验,并通过实地考察、洽谈合作等方式,推动经济合作项目落地。30年来,浙江省已累计接收涪陵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533人次,挂职干部所在单位与挂职地区相关单位交流互访3000余次。

  在人才培训方面,双方先后组织“移民技能培训”“移民干部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多种培训班。30年来,浙江省已累计培训涪陵库区干部、医生、教师、移民共2000余人次。特别是2020年以来,浙涪双方创新性地将涪陵区委党校“区管干部培训班”“中干培训班”“中青年干部进修班”等现场教学部分放在浙江,累计组织237名干部人才赴浙江学习。

  赵童 刘玉珮 龙搏 图片由涪陵区水利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