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再邮寄10箱芍药花。”
“不好意思哟,今年的芍药花已经卖完了。”
5月4日一大早,彭克成婉拒了来自江浙客户打来的芍药花求购电话。算上这起,他已连续三次拒绝订单,因为现有的芍药花产量已经供不应求。
“一亩收入芍药5000元,芍药花上万元,从根到花,芍药全身成了宝……”说起芍药产业逆袭的经过,垫江县曹回镇徐白村四社社长彭克成很是感慨。
据垫江县志记载,芍药在垫江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与当地盛产的牡丹,享有“姊妹花”的美誉。然而芍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却与牡丹大不相同:在当地,牡丹早已实现产业化发展,而芍药在2019年前还只是中药材的原料,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64岁的彭克成,祖祖辈辈靠种芍药维持生计。子承父业,如今他成了当地的种芍药大户,目前种植芍药10多亩。“最风光时,包里揣几根芍药卖成钱就够逛县城一天的花销。”提及过去种芍药的历史,彭克成颇感自豪。
但好景不长,随着药材公司的改制,芍药逐渐卖不起价,村民只好将斧头伸向了芍药,种植面积从上万亩锐减到70亩。
“其他村为发展乡村旅游,四处找钱栽花种草,我们村有种芍药花的基础和优势,却白白浪费掉了。”2009年,徐白村迎来换届选举,彭克成被举荐为四社社长,在就职大会上,他当着村支两委、村民代表的面,提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芍药产业的思路。在场的人被说服了,他们要求彭克成来具体执行这个项目。
然而,彭克成种芍药是把好手,但搞农文旅融合发展,他心里也没底儿。
“话都放出来了,作为一名老党员总不能言而无信。”经过思考,他找到了好朋友、三社社长徐树发作为帮手。
到各地中药材市场找销路、和县林业局专家商量选育优质种苗、向县文旅委干部讨教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药方、恳请镇村干部资金支持、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种植、成立合作社……经过5年时间的筹建,2014年,曹回镇芍药种植基地正式开园,一时间来村子打卡的游客一波接一波。
但一个新问题又产生了:游客喜欢芍药花,但只能看却不能带走。这时,县林业局、县文旅委将村里的芍药花作为参展的装饰,带到了青岛园艺博览会,意外的是芍药花夺得了国际花艺金奖,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何不像牡丹一样卖鲜切花。”一家药材公司老板的一句话,打开了彭克成的思路:全国种植芍药的地方不少,但徐白村的芍药含药量高,成熟期早,又是粉红色,招人喜欢,可以“一花双吃”。说干就干,2019年,彭克成带领村民又将芍药产业的重心转移至鲜切花的销售上。
“没想到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彭克成说,由于大家觉得芍药花新鲜,市场反应很好。“今年村里通过集体统一销售后,扭转了过去花商杀价的问题,现在一枝花价格翻了好几倍。”
村民谢梦翠说,10余亩芍药采用间次采摘的方式,不但不影响芍药生长,还能卖芍药花赚钱,“现在既卖芍药又卖花,一亩地有1.5万元收入。”
不仅如此,为提高一亩地的产出效益,今年,谢梦翠还在林下套种了大豆、胡豆、种植起蔬菜。徐白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邓晓明说,目前,全镇已种植芍药2700亩,带动近1000户农民户均增收上万元。大石乡、澄溪镇、沙坪镇也正试点种植。
今年“五一”小长假,彭克成没闲着,除了接待一波波游客来参观外,他急着联系当地企业生产芍药花茶、芍药花饼。“我们的计划是,卖一部分芍药鲜切花,留一部分拿来观光,再选一部分加工,实现芍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邓晓明说,围绕芍药产业,当前镇里正谋划打造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集观光、旅游一体的核心观光区、联合四川农大围绕种苗繁育基地,修建100亩的科技示范区、打造100亩收集展示全国各地优秀芍药种质资源的培育区以及沿渝万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布局的产业拓展区,力争让千年芍药绽放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