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第00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巴渝新篇·黔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黔江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江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本报记者 罗芸

    峡谷城全景图。(本版图片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二〇二一年开通的铁路“绿巨人”。

    黔江生产的丝绸产品。

  核心提示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是我市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区域。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唯一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渝东南区县,近年来黔江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设“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做实中心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两翼”支撑,提升宜居宜业宜游“三宜”水平,推动文旅美城、集散兴城、工业强城、开放活城“四城”建设迈上更高台阶,打造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区、山区、脱贫地区“五区”高质量发展样板。

  谷雨前后,阳光澄澈,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黔江满目青翠,万物勃发。

  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黔江区各族群众朝气蓬勃,以实际行动、实干作风焕发新的斗志:紧扣市里的决策部署,在保护绿色生态同时,城乡面貌获得明显改善;结合生态条件与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高质量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让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保护绿色峡谷 建设宜居城市

  晴好的清晨,黔江城市大峡谷山崖壁立,草木葱茏,啾啾的鸟鸣与潺潺的黔江合唱。

  作为“城市肺叶”,长达10公里的大峡谷与城市紧紧相拥,连接起黔江老城、舟白新城和正阳新城,形成“城在峡谷中、峡谷在城中”的奇观。

  “以前老家房子就在莲花广场附近,当时靠种玉米、水稻和外出打零工维生。”舟白街道武陵山社区居民蒲云飞指着广场说,由于收入不高,当时家里只有一部旧摩托车。

  7年前,为保护大峡谷的生态环境,黔江区将峡谷中的居民整体迁出。最初,蒲云飞很忐忑:没有地,吃什么?

  舟白、正阳两大新城的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蒲云飞跑起了运输,现在家里有两辆货车、一辆小车。

  将居民迁出后,峡谷被打造成景区,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蒲云飞记得以前一下雨,溪沟里全是浑黄的水,现在雨天,溪沟水基本保持清澈。

  绿色生态被黔江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去年,该区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整治水污染问题385个,成功申报重庆唯一的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试点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以绿色为本底,该区将生态保护与城乡规划紧密结合,城乡面貌显著改善。黔江城市大峡谷沿线的新黔大道、舟白复线隧道、北部环线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新增城市给排水管网70余公里,新建城市公园4座、公厕30座;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区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近5年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364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900余户,并着手打造数字乡村。

  去年,黔江城市建成区面积27.6平方公里,新增外来人口4.3万余人,城镇化率高出渝东南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并获评“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成为武陵山区“宜居地”“会客厅”。

  发展绿色产业 实现富民强区

  位于黔江高新区产业园的重庆双河丝绸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纺轮飞转。47岁的陶钦平一边在车间内巡查,一边告诉记者,“我在厂里缫丝,婆婆在黑溪镇老家栽桑养蚕,全家都围着蚕桑‘转’,生活越‘转’越好!”

  几年前,陶钦平家因学致贫。随着黔江构建起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全区有1.2万余户像陶钦平这样的农户被吸纳进产业链中。通过在厂里打工,加上栽桑养蚕的收入,她家顺利脱贫。

  陶钦平所在的双河丝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凭借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生产出的有机白缫丝价格比普通白缫丝高1倍以上,还供不应求。目前,该公司吸纳200余人直接进厂务工,其中有40多名脱贫户。

  利用科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黔江富民强区之路。

  作为渝东南首个获批的高新区,黔江高新区已建成国家级“双创”平台5家、重庆OTC挂牌企业46家、科技型企业398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均居渝东南首位。

  在工业方面,该区探索山区生态经济、资源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路径,聚焦卷烟及配套、消费品工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五大产业”,去年工业投资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并获批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构建起以“粮油桑猪”为主导、“烟果渔菌”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文旅融合方面,已形成濯水古镇、土家十三寨、黔江城市大峡谷等为代表的“1个5A+7个4A”景区方阵,濯水古镇成为我市唯一一个品牌影响力进入全国百强的景区,黔江也获评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

  绿色产业的发展,惠及更多各族群众。去年,该区2.2万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岗就业,942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区域内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乡村振兴有了切实保障。

  完善绿色基建 增强群众幸福感

  “我是湖北人。因为黔江教育质量好,当初专门跨省求学。”近日,在山东青岛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任工程师的李锐,通过视频向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师弟师妹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的他,已是企业技术骨干,年薪20余万元。

  “从我家到黔江交通很方便,学校的课程也符合企业需求。所以,到黔江学习,没错!”李锐在视频中为母校和黔江点赞。

  李锐是享受到黔江便捷交通和优质教育的学生之一。作为唯一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渝东南区县,以及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近年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并为周边兄弟区县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更开放的合作平台、更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等。

  黔江是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去年,渝怀铁路开行动车、黔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加快建设、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项目基本完工、黔江东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即将完工,80万吨铁路散堆货场建成运营,让渝东南各区县也搭上了通江达海的“快车”。

  同时,该区与我市高新区共建“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合作示范园”,形成“研发在高新,产业在黔江”的共赢模式;与四川广安、南充等城市合作,在蚕桑产业深加工方面探索建立飞地产业园;建成武陵山现代粮食物流中心、渝东南成品油储备中心、黔江海关和进口商品授权分销中心,让渝东南有了更广阔的对外开放平台,并吸纳周边区县进入产业链,带动更多兄弟区县“融群”“进圈”。

  与此同时,黔江在完善自身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同时,也为武陵山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在优质教育方面,该区拥有渝东南仅有的两所高校、3所市级重点中学和1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保持渝东南领先,其中高校、中职等区外生源占比超过20%;在优质医疗服务方面,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是渝东南唯一一所三甲医院,区级医院服务能力在渝东南处于领先地位,去年到黔江就诊的区外患者占比达到32%。

  “通过与兄弟区县的开放协同,黔江将努力成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牵引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将‘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名片擦得更亮,让更多武陵山区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黔江区委书记徐江表示。

  数读黔江经济发展数据(截至2021年)

  70%

  工业投资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经济进一步提质增效

  48家

  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8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渝东南领先

  7万担

  产茧7万担,连续11年蚕茧产量居全市第一,获评“中国蚕桑之乡”

  26%

  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6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6%,成功申报全市首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2.9万元

  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人均GDP超过5万元

  相关新闻>>>

  “十四五”期间黔江工业总产值将超400亿元

  本报讯 (记者 罗芸)近日,记者从黔江区了解到,通过坚持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该区将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四五”期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科技支撑。黔江将深化与重庆高新区对口协同,开展科技、人才、技术、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高标准建设“重庆高新区·黔江产业合作示范园”。未来几年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研发服务机构120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特色工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黔江将聚焦卷烟及配套、消费品工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五大产业”,建立“链长制”,培育“链主企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固链,打造120亿元级卷烟及配套、100亿元级消费品、100亿元级新材料、50亿元级生物医药、30亿元级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现代服务业方面,黔江将建成新城核心商圈,升级老城智慧商圈,抢占绿色和科技金融制高点,谋划设立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建成渝东南区域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和口岸发展中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未来5年,该区还将实施经济证券化水平提升行动,培育上市公司3家以上,重庆OTC挂牌企业60家以上;加强产业服务平台、招商平台建设,强化用地、金融、人才、物流、信息、水电气等各类要素保障,加快构建具有区域辐射带动力的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