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绿水青山就是总书记给咱指的新门路”2022年中国经济七大政策“靠前发力”观察2022年重庆市最美新时代政法英模发布仪式举行政务简报
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绿水青山就是总书记给咱指的新门路”
2022年中国经济七大政策“靠前发力”观察
2022年重庆市最美新时代政法英模发布仪式举行
政务简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2年中国经济七大政策“靠前发力”观察

新华社记者

  近日出炉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表明,主要指标增速基本稳定,开局总体平稳。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深入阐释这七大政策取向,勾勒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路线图。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七大政策组合,今年以来各部门、各地积极出台多项具体举措,积极落实、扎实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护航中国经济稳健前行。

  聚焦一个“稳”字:宏观政策稳住大盘

  宏观政策位居七大政策之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更是当前面临多重挑战的中国经济必须运用好的“关键工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两大抓手。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把“稳”放在宏观调控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和逆周期政策力度。

  专项债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额度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全部下达;去年提前下达的1.46万亿元额度中,截至3月底已累计发行约1.25万亿元。

  可用财力增加保障支出强度。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3%,增速加快且支出加速,保障民生和重点领域支出。

  财政部表示,将坚持靠前发力,加快财政资金支出、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中央基建投资预算下达,确保有利于激活力、增动力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字上下功夫,围绕“进”字精准发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相当于保持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血脉”。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8.34万亿元,增量创新高。其中,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超八成。

  在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

  近期,各种金融工具持续加码,传递稳增长信号。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落实一个“准”字:聚焦痛点难点助企纾困

  超1.5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石。

  越是压力大,越要聚焦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

  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正在各地落实,预计全年退税减税规模约达2.5万亿元。4月1日至15日,已有4202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52.7万户纳税人的账户。

  聚焦企业融资难题发力。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2.9%,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

  从减税降费,到金融支持;从14部门出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到加大对物流通畅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聚焦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深圳出台“30条”措施,湖南出台“36条”措施;江苏在出台“40条”措施的基础上,提出更大力度的“22条”……

  今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加快推动实现全国登记注册业务规范化标准化,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着眼一个“畅”字:打通堵点精准发力

  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内生动力不强,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下降,部分行业“卡脖子”问题突出,疫情波及导致部分省份人流物流畅通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中有的是长期以来的“短板”,有的是最近面临的困难。必须依靠结构政策“点穴”式的精准发力,才能打通供给与需求、联通国内与国外、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方面,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更好满足投资和消费升级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3月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共缓缴税费2567亿元,基本覆盖全部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有税申报户;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拓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

  ——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针对当前疫情多发、物流不畅问题,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各地因城施策做出相应调整,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100多个城市的银行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

  突出一个“新”字:科技政策提升“硬实力”

  今年以来,各部门打出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组合拳”——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一批政策礼包接连出台——

  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明确,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总额度为2000亿元,支持企业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将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定向支持,助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硬实力”,为创新注入更多新动能。

  锚定一个“活”字:努力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面对多重压力挑战,用改革的办法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多项改革文件,释放出持续深化改革的鲜明信号。

  就在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

  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精准施策,不断推进。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打造对外竞争合作新优势——

  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吸引世界目光,再次发出“开放强音”。中国明确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在国内外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新变数增多形势下,我国对外经贸面临一些新挑战。保障物流畅通,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诸多政策举措积极发力,护航外资外贸平稳发展。

  抓好一个“协”字: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今年以来不确定因素增多,更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提速。一季度深圳海关“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累计进出口吞吐量达5.4万标箱,同比增长超6倍。3月31日开张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为区内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浙江、江苏、云南、湖北等多地近日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审议2022年工作要点……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不确定因素增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力乡村振兴面临巨大考验。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等具体安排。

  跨越南北、承东启西、连接城乡。充分发挥这些区域增长极和动力源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将为我国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重在一个“保”字:社会政策兜底民生

  保民生,事关大局。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位居“六稳”“六保”之首。面对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

  从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等专项行动,再到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今年以来,我国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重点群体就业。

  灵活就业是约2亿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挑战,各地加快完善灵活就业政策。

  广东等省份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和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的短板。

  疫情期间更不能忘记困难群众。今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比去年进一步增加,达1546.83亿元。

  “七”头并进:形成稳增长政策合力

  面对复杂局面,七大政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七”头并进汇聚起稳增长的合力。

  多重风险挑战下,一季度中国经济迎难前行,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但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

  “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精度,形成政策合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说。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日前表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相应的政策已经明确,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我国产业体系全,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改革开放红利多,经济治理能力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记者齐中熙、申铖、姜琳、刘夏村、吴雨、谢希瑶、周圆、胡喆)

  (据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