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县县城全景 |
|
三峡留城·忠州老街 |
|
忠县北滨体育公园 |
核心提示
今年2月,位于忠州老街老东门城墙下的东门书屋向市民开放。
书屋是利用一栋留存几十年的老建筑改造成的,内部集合了阅读、文创、休闲等多重功能。
在忠州老街,像东门书屋这样的新业态不断兴起。
拥有2300多年历史、承载着许多忠县人乡愁记忆的忠州老街,因居住品质低下、环境差,一度让居民“又爱又恨”。
2021年3月,“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跨区域发展规划出台,给忠州老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过一年多精心打造,忠州老街大变样:道路整洁宽敞了,环境舒适了,业态丰富了……忠州老街变成忠县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忠州老街的变化,是忠县坚持城市更新理念、疏解旧城空间格局,科学谋划“一江两岸四片区”,打造山水宜居之城的一个缩影。
扩展绿化空间 出门即公园
人间芳菲四月天。
行走在忠县街头,绿植乔灌错落有致,树木草坪生机勃发,樱花、红梅、海棠、蔷薇等景观树随处可见。城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山水掩映、城林互融,城市“颜值”和“品质”双提升,可谓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
4月的白公生态文化公园,树木茂盛,鲜花怒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他们或赏花、或拍照、或唱歌、或跳舞……呈现出“百花迎春游”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忠县城市管理局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工作目标,充分利用规划绿地、城市边角地和闲置地,推进一批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
“我县按照‘先绿后美’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对县城苏家社区、化工厂旧址、中博华廷等区域的闲置地、边角地进行绿化升级改造。”忠县市政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升级改造过程中,完善绿地服务功能,增加观景亭廊、健身步道、健身器材和服务设施,打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小游园或形成集中开放的“口袋公园”,扩展绿化空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出门即公园”的幸福感。
如今的忠县,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不仅如此,忠县强化城市建筑形态和风貌管控,精心设计“城市会客厅”和“城市阳台”,保护好城市山际线、水际线、天际线,让城市显山露水、疏密有致。
下“绣花”功夫 城市面貌持续改善
“手再高一点,摆好姿势……”4月仲春,忠县滨江路生机盎然,不少人在此拍照留影。
滨江路沿线江岸,曾让不少忠县居民头疼不已,“杂乱无章、乱停乱放,也经常有垃圾和污水。”
经过改造,如今的江岸已被打造成健身跑道,种上了蓝花楹、香樟等植物,成为一片清新宜人的滨水绿地。
近年来,忠县紧紧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目标要求,狠下“绣花”功夫,深化“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彰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忠县对市政、园林、环卫、执法等巡查人员进行资源整合,按照区域大小、主次干道的数量及管理任务的轻重,将县城区划分为15个片区、128个网格,组建了130余人的联动巡查队伍,实行定区域、定责任、定人员、定奖惩的网格化管理。
同时,忠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及收运整体外包,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建立“四位一体”“四级联动”管理模式,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设备、定时间、定岗位、定标准、定奖惩的“七定”管理原则,细化作业内容117项,实现管理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建成智慧环卫云平台,通过智能设备连接环卫工作所涉及的人员、车辆、设施等,实现全流程可视化调度。
如今,忠县的城市管理范围已从滨江路延伸至高速路出口、水坪组团、乌杨新区。生活垃圾按照重庆海螺及石柱海创焚烧为主,龙蛇背垃圾填埋场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全县29个乡镇(街道),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完善,目前正积极推进重庆海螺利用水泥窑资源化处置厨余垃圾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内投入运行,以实现厨余垃圾分类处置。
“一江两岸四片区” 城市居住品质大幅提升
4月,三峡库区水位已逐步回落,但忠县三面环水、山水相依的滨水“江城”风光依旧让人心旷神怡。客轮平流缓进,市民滨江信步,一江两岸,步移景异,如游画中。
近年来,忠县围绕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特色中等城市”目标,不断加大城市桥梁建设,相继架通了玉溪二桥、玉溪三桥、环城西路高架桥;围绕凸显“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品牌特色,结合沿江综合整治,在长江沿线的城区西山片区山体及忠义大道、忠州大道等城市干道两侧,大力建设园林景观,打造出10公里的城市滨江画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区横空出世,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张,忠县“一江两岸四片区”的城市格局全面拉开: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吸引一批知名房企落户,城市居住品质大幅提升;大剧院、博物馆、电竞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大型公共设施建成投用,白公生态文化公园、城市滨江画廊建成开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城西路、鸣玉溪东环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忠县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业产业日渐兴旺、人居环境更加整洁。
到2026年,忠县将形成“一江两岸四片区”特色中等城市基本建成,城市承载力集聚力带动力显著增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城市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35万人以上,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仲春时节的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徜徉着一股典雅之美,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打造,竹山村已然旧貌换新颜,连接磨子至县城的振兴大道如同一条彩带贯通南北,宽广的田野、雅致的民居与乡间道路相交相成,一副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让记忆中的故土成为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是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
2021年以来,在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竹山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效,三年成亮点”总体目标,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的竹山村,有金秋砂糖橘408亩、明日见柑橘1334亩、种猪养殖场397亩、西瓜产业100亩,另有红美人柑橘基地、笋竹基地、果蔬大棚、佛手园等4个产业项目正在建设发展当中,总面积近800亩;建成通畅通达路总长约20公里、人行便道总长约10公里,已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
打造李湾、新屋嘴2个人居环境综合示范点,农村改厕已实现整村推进。
竹山村,只是近年来忠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分层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忠县,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撤并村通畅率达69.6%;建成村内人行便道1162.5公里,农民出行“一脚泥”的现象基本消除;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4%,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不断提升;农村用电可靠率达98%以上,行政村光纤、4G实现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忠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357个村﹙含涉农社区﹚垃圾设施建设和治理任务,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从村到中转站再到焚烧厂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链全面建立;2021年全县农村户厕所改造500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前已达78.54%;污水处理逐步向农村延伸,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45座﹙含27个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观。
忠县,正着力实现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造山水宜居之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张亚飞 刘玉珮 图片由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