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
编者按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4月16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市内外的十余位社科理论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如何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实现‘两个结合’”“如何推进理论武装”等重大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对“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深刻内涵的理解。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中国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建立在全人类文明基础之上,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行,则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切合了中国人民的需要。近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靠中国的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于是转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并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人民是在长期的革命探索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直到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进而才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中国人民在救国救民的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涵着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成果。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又超越西方,源于诞生它的那个时代却又超越那个时代,既吸纳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吸纳了人类文明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相容或相通之处,这是它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它能够被中国人民接纳、认同并经得起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检验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强大的理论创新力,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也在于它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廷勇:
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有的放矢”,包括了什么是“矢”——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的”——中国的实际是什么,什么是“放”——如何结合等三大问题。“有的放矢”是科学把握“坚持理论创新”这一历史经验的“万能钥匙”。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勇于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把稳“复兴号”巨轮前行之舵,创造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于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真正做到放而有“道”、有“法”、有“术”、有“果”。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邦辉: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提供行动指南。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白显良: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四重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之问,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时代气派、时代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一是回答“时代之问”。一种理论要成为伟大的理论,必须直面并回答时代之问。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必须直面时代挑战,回答时代之问,实现理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二是凝结“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从来就不是固步自封独立于人类文明大道之外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而是从人类整体知识中发展起来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要博采众长人类文明的智慧成果,凝结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是扎根“时代实践”。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具有鲜明实践品格。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要把理论创新发展的根子深深地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是彰显“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彰显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打上时代烙印、刻铸时代标识。只有在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彰显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超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代金平: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坚持理论武装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始终坚持理论武装。一是理论武装统领于党的政治建设,服务服从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大局,其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深化理论武装关键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教育,着力推动全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三是推进理论武装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深刻的理论创造力、深切的理论思想力,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坚持理论武装,说到底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在全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筑牢全党全国上下团结一致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坚实思想基础。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平: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百年征程就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历史前进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历史展开的过程。真理主体化就是历史行动的主体不断探索和学习真理从而达到主观符合客观的状态。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主体化和主体对象化历史性展开的结果。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从不断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望远镜”洞察时代大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不断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潮,既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也是我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契机。只有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才会不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杨维东: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要用好四种力量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最为活跃,要使其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须综合用好四种力量。
一要用好真理力量。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让大学生在真理的强大力量中明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科学理论根基。
二要注入历史力量。既要让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原因,还要充分挖掘、合理运用重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独特资源,使大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三要融入实践力量。通过国情社情调研实践、经典文化阅读实践、正能量分享实践、思政学术聆听实践、网络案例评阅实践、红色文化参访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
四要浸入情感力量。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还要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要合理利用一定的情境,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情感共鸣。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动人,用好情感力量,才会让学生从心底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产生深刻认同。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晓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从内容维度探析结合的融汇互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史观上都强调人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变易之道都体现了人类对世界万物的精妙哲思;在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价值论上共含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导向。
从历史维度厘清结合的发展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改造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让更多的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含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现实维度把握结合的时代意蕴。要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不断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询委员、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理论论域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飞跃”“新时代”“新矛盾”论域,阐释这一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内涵,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回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这一时代的理论产物,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问题而形成和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上,呈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中国特色。
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建设未来社会的矛盾转化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特征,既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更集中指明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生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着力点。
■重庆社科院哲学与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吴大兵:
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理解这一重大论断,应从三个维度来解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的新形态的一种理论概括,是一种全链条的民主、全领域的民主、全覆盖的民主。百年征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正确方向保证、牢固思想保证、坚强力量保证。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针、政策切实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不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始终不渝的追求与胸怀天下的情怀,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发展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在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民主新发展;胸怀天下是共产党人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赋予了民主理念全新的世界意义。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方旭: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中华民族通往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领航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踏上了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途。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正在创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整体性文明形态”逻辑,不是单维度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现代化,是从经济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跃进,其关涉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天下一家”的文明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既解决了中国问题,又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蕴: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行”在于能指导解决中国实际问题。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对影响中国发展的关键优势作出的战略判断。
这一重大论断将领导力量与制度优势、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有机结合,揭示了“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下对我国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全局与局部、机遇与挑战等复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统一于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追求,凝结着以坚强领导汇聚发展力量的经验、以制度建设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以雄厚基础厚植发展优势的经验、以安定环境保障发展安全的经验、以精神力量激活发展动力的经验。
运用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才能赢得战略主动。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发挥好“中国之制”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要以风险防范保障发展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要以精神之光照亮前行道路,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转化为奋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