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手川美探索社会美育新模式公益广告
第008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本报联手川美探索社会美育新模式
公益广告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美讲堂
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
本报联手川美探索社会美育新模式

本报记者 韩毅

    焦兴涛在直播中分享了雕塑的现代性。(四川美术学院供图)

    游客在北碚区柳荫镇柳荫艺库参观展览。(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大众文化在今天已成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那么,如何提高大众的文化艺术品位呢?

  社会美育,无疑是最为便捷有效的办法。

  3月23日至4月12日,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一季上线。讲堂邀请庞茂琨、张杰、焦兴涛等11位名师现身网络直播间,以融媒体传播方式,将“专家之学”呈现给大众。直播累计吸引在线观众超过320万人次,后经网络发酵,更呈现出裂变式人气增长。

  直播活动引起线上线下大量热议——“这不仅为推动高水平社会美育发展提供了典型范本,更激发了各界对重庆美术资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市场认同。”“跟着名师学艺术,让我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事实上,这是川美推行“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理念,创新社会美育模式的又一尝试。

  以文化人

  探索“艺术+传媒”美育新模式

  鸟瞰重庆,两江交汇,水天一色,泼墨成画。

  从唐宋时期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到明清时期谢时臣的《巫峡云涛图》;从抗战时期中国现代美术摇篮到上世纪50年代起开创中国画坛的“三次高峰”;从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叶毓山等人的《春夏秋冬》,到新时期庞茂琨的《开天辟地——中共一大会议》、焦兴涛的《烈焰青春》……“中国美术重镇”重庆,艺道传薪,墨韵悠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但,如何利用在地化的艺术成果,照射生命之美,以美育促进社会良序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公众艺术涵养?这不仅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也是重庆的应时之需、应势之需、应民之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这次川美讲堂,是一次有益尝试。”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称。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打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和技术限制。一些艺术院校、美术馆、画廊等已尝试采取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美术的丰富审美内涵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就创新性地采取了“艺术+传媒”新模式,依托川美的名师资源,结合党媒的传播经验,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让“专家之学”既有学术性,又以更加接地气、有人气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数据显示,“川美讲堂”第一期共邀请庞茂琨、张杰、焦兴涛等11位名师“出镜”,进行线上授课直播,并配以新闻作品、海报、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进行大众传播。首期直播累计吸引在线观众超过320万人次。

  以艺通心

  “极大地提振了‘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

  本季川美讲堂名师荟萃,不少授课者都是各自领域的全国性领军人物,演讲话题涉及油画、雕塑、设计、城市更新、艺术乡建、传统手工艺、艺术思维培养等方方面面。

  直播中,他们妙语连珠,金句频出,直播氛围被一波波推向高潮,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互动。

  如,庞茂琨在演讲中,结合美术史和个人创作体验,梳理了具象绘画的几个片段,并详细剖析了具象绘画在叙事与情境、表现与观念、风格与气质等方面特征。他直播中的金句——“伴随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无尽探索,具象绘画将永远存在”,在网络中被广为传播。

  张杰以“艺术家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为题,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关系、未来艺术家思维方式的培养、艺术家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等方面,分享了他的观点。网友发弹幕称:“让我醍醐灌顶,以往我们只注重绘画技能培训,却忽视了艺术思维培养,张老师这堂课让我们很受用。”

  焦兴涛则从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的艺术实践引入,追溯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发展历程,分享了他对雕塑当代性的独家观察。“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他的观点,吸引大量网友点赞。

  此外,“不了解传统手工艺,构建当代设计文化就是缘木求鱼”“我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现在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没有分量,越来越好看”“时尚行业没有最好模式,一切都是试验性尝试”“对待文化遗产,当知之、行之、创之”“批评是我们将艺术品理解为艺术的唯一方式,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直播中,名师们说出的大量金句都成了网络热词。

  本季川美讲堂在重庆各界也引发热议。“这一活动,不仅为推动高水平社会美育发展提供了典型范本,也是对重庆美术的再发现、再识别、再展示,极大地提振了‘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更激发了各界对重庆美术资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市场认同。”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称。

  “把学者们多年精研、藏之书斋的艺术成果,通过大众传媒呈现在公众视野,提升大众审美,值得点赞。”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称。

  以美培元

  勠力打造社会美育知名IP

  美育塑造美好心灵,引领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川美作为专业艺术院校,责任在肩,义不容辞。”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唐青阳称。

  事实上,近年来,该校坚持艺术创作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重大题材主题创作、城市文化品质提升和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果斐然。

  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与巫山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竹贤乡下庄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学校设计团队采取“差序设计”策略,通过“结构甄别”与“行动唤起”、界定设计介入特定“片段”等,探索起一条“自内而外、联结上下”的整合型乡村振兴设计之路。

  2021年10月,《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四川美术学院下庄设计行动》展览在北京举行,吸引数十万人观展,被评为“有效地探索出一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此外,川美介入打造的酉阳叠石花谷、北碚柳荫艺库、璧山七塘镇将军村莲花穴艺术活化院落等,现均已成为“艺术+乡建”的示范性项目,成为热门打卡地。

  不仅如此,近年来,川美先后组织开展“艺绘美好新时代”“行千里·致广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力量”等主题创作及展览活动,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黑白木刻版画、“漫说十九大”皮影动画等500余件艺术作品,在多地巡展,受众达5万人以上。

  开展了“用艺术讲党史”特色活动,刘国枢的油画《飞夺泸定桥》入选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庞茂琨等5人的6件作品入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并展出。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唐青阳表示,接下来,川美要进一步做好“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砥砺创新,充分发挥高校美育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美育新模式,打通社会美育“最后一公里”,勠力把川美讲堂打造成为社会美育的知名IP,用艺术滋养大众的审美观价值观,把美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