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 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第01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巴渝新篇·开州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开州 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州 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开州九龙山金色田园 摄/李明

    玄胡喜获丰收村民笑开颜 摄/冉绢

  核心提示

  数据显示,去年开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播种面积171.98万亩,同比增长0.75%;粮食总产量58.23万吨,同比增长1.84%。

  始终坚持“四个不摘”,守住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脱贫3.59万户12.36万人,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效明显。

  近年来,开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坚决守住守好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紧紧握稳“接力棒”,跑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开州区重整行装,踏上新的赶考路,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抓主抓总

  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而且稻米口感和品质均优于单季稻。”去年10月,市农科院、国家统计局开州调查队等有关专家对开州区竹溪镇优质再生稻示范片随机选取了上、中、下具有代表性的3块田块进行实收测产。

  结果显示,示范区优质再生稻平均亩产达到402.2公斤,较全市再生稻平均亩产预计110公斤/亩增2倍以上,亩增效500元以上。更让人为之兴奋的是,该示范片两季平均亩产达1019.36公斤,成功实现了“吨粮田”目标。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为坚决守住守好确保粮食安全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去年开州区在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八条硬举措,将考核权重由2020年的5%提高到15%,进一步压实压细粮食生产责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如何增?从哪里增?开州区相关负责人说,针对浅丘耕作条件较好的闲置地,通过复耕并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仅去年开州盘活闲置土地复耕利用种粮1.04万亩,占复耕利用面积41.6%。

  为扎紧“粮袋子”,开州区还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抓手。为优先支持“口粮田”,去年开州区以“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脱贫乡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为重点,新建高标准农田7万亩,并结合“千年良田”工程,通过集中连片、整村整乡整片、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示范,推进土地宜机化整理整治,让“巴掌田”改为“整片田”,通过“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等改造,使一个个项目区变成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的连片地块。

  同时,为确保耕地质量安全,开州区去年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点监测点15个,实施水稻有机肥替代化肥15万亩、秸秆综合利用22万亩,实现化肥减量增效60万亩,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达5.30,同比提升0.03.。

  “耕地就那么多,要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科技是关键。”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开州区立足山地特色,通过品种的不断创新,提升品种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同时,设立水稻、署粮等农业产业首席专家14名,引进国家马铃薯、甘薯、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市级粮食产业技术体系,建立科研示范试点(园、片)50余个,推广夏甘薯区春秋季接茬栽培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化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外,开州区通过“接二连三”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截至去年,全区累计发展种粮大户165户,培育紫水豆干、九龙山米业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18家,加工小微企业340余家,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6万亩,培育“开州再生稻”等产品品牌12个,实现粮食加工产值35亿元。

  “四个不摘”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经过8年精准脱贫、5年脱贫攻坚,2021年,开州累计动态识别的12.36万名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夙愿以偿。

  “去年我仅是在茶园基地的务工收入就有2万多元!”说起好日子,开州区大进镇红旗村四组脱贫户李支凤笑了——一批批扶贫干部下乡,一个个脱贫项目落地,地处偏远的红旗村通了网络、拓宽了公路、建起了观景平台、发展起万亩茶产业,当地群众过上了茶旅融合的好日子。

  放眼整个开州,昔日“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的贫困山乡,已是“条条新路盘山梁、通组到户宽又畅,产业基地务工忙,户户住上安稳房”。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如何确保全区12.36万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扎实实稳住脱贫基础,“稳”字背后有千钧——

  开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看自身,脱贫乡镇尤其是原来的深度贫困乡镇大进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说挑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加之疫情、灾情等不确定因素,脱贫群众稳岗就业难度加大。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守好12.36万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开州区给出的“药方子”是始终筑牢“四个不摘”。

  工作不断档,实现力度不减。构建指挥、战斗、督战“三套体系”,实现市、区、镇、村“四级联动”,保持工作体系、扶贫队伍、工作力度“三个不变”。以曾经的深度贫困乡镇大进镇为例,通过镇、村两级书记走访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返贫户等1231户,解决问题78个。

  政策不留白,确保标准不降。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设立5年过渡期,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动态监测脱贫不稳定户、低保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农村低收入群体,保持各项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再创新特色,达到靶心不散。持续优化“包片领导+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的驻村帮扶队伍,建立“定点包干、一包到底”负责制,实行“划片作战”,推行“三包到村”,建立后备干部储备库、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

  监测不漏人,做到频道不换。进一步织牢“点线片面”立体防贫监测网,降低新增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致贫风险。

  时代召唤使命,使命引领担当。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开州区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跑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加速度”。

  四大行动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宰鸡杀鸭、烧水备菜、打扫卫生……清明3天小长假,距红旗村不远的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胡庆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如织的游人,胡庆心潮澎湃:“过去我们这里是‘有女莫嫁红旗村,山高路远难见娘’,如今沥青路铺到每家每户,道路两边是整齐的护栏,房子新刷了白色的墙漆,村里成了景区的‘会客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红旗村的变化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州区相关负责人说,如何理解“全面”?一是全域推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轨道;二是全要素推进,“五个振兴”要同步,不能厚此薄彼搞选择性落实;三是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各乡镇、村社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正因如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的是提质升级特色产业。为此,按照“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衔接”思路,开州区深化实施“产业发展”行动,通过将产业发展重心由过去的贫困村延伸到一般的涉农乡镇,通过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等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乡村产业。如今全区423个村建立起以中药材、高山蔬菜、茶叶等为代表的特色乡村产业,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乡土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其次是深化“短板加固”行动,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提升交通、水利、电讯、生态保护、集镇提升“五大工程”,建好“四好农村路”153公里,整治山坪塘50口、新(改)建村卫生室17个、改造学校校舍500平方米等,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接续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农村要美,必须加强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让美丽乡村成为开州大地上一道靓丽风景。开州区将接续乡村振兴的第二把钥匙放到深化“环境整治”行动,建设宜居乡村上,通过改厕改水、修路通渠、植绿增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启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个个宜居宜业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如今开州区正连片推进长城、云凤等村350户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红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年华村等6个村获评全国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开州区将突破点放在深化“乡风培育”行动,激发内生动力上。通过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推进每个村修订村规民约,完善自治机制,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刘玉珮 董韬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