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的心里话
第005版: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不负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的关怀厚爱
上一版 下一版 
乡亲们的心里话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亲们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龙丹梅 左黎韵 实习生 陈佳欣

    华溪村老党员马培清

    华溪村村民谭登周

    中益乡小学教师马影翠

    坪坝村村民邹小珍和向大忠

    3月28日,石柱县中益乡新貌。

  核心提示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勉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殷殷嘱托,拳拳深情。3年过去了,乡亲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攒了一肚子心里话想说。

  老党员马培清:

  身体还好,生活也越来越好

  春光明媚,重庆日报记者沿着华溪村公路边一条小路拾级而下。道路右边的院落就是老党员马培清的家。

  院坝收拾得干净利落,正中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几根长条凳。

  89岁的马培清坐在家门口的藤椅上,面带微笑地看着院坝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游客过来要求合影,她便先把衣服掸得平平整整,再把胸前的党徽擦拭得闪闪发亮。

  老人说,现在,她每天坚持走动锻炼,坚持吃鸡蛋喝牛奶,“身体还好,乡里的医生还定期上门来给我检查。”

  说话间,马培清的小儿子陈朋扛着木工工具回到家,放下工具又去了家门口的黄精地。“那是他的宝贝,除草都是用手扯,不得用锄头,怕不小心伤到新长出的嫩芽。”马培清偏过头,对记者耳语。

  马培清有3个子女,以前最让她操心的就是陈朋。这个“老幺儿”过去爱喝酒,也没什么挣钱的门路。后来,村里确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陈朋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返包黄精管护等方式脱了贫。还戒了酒,学了木工手艺活,现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忙虽忙,陈朋却没忘了好好管护5亩返包的黄精,地里的黄精长得比别家的都壮实。有人问他有啥诀窍?他说,舍得下力就好。

  马培清带着记者在院坝里转悠。院坝一侧,由马家旧猪圈改成的中华主题邮局,游客进进出出;闲置阁楼改造成的“初心书屋”里,不少人在休闲阅读。邮局旁多了个茶水铺,马培清的儿媳妇谭明兰正在店里为大家调制土家小吃“米米茶”——在土碗里放一大把阴米炒制的泡米米,加一大勺自制的醪糟、自家产的蜂蜜,再冲上滚烫的开水,一碗香甜浓郁的米米茶就做好了。大伙儿管它叫“幸福米米茶”,寓意幸福的生活比蜜甜。

  马培清告诉记者,这几年,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儿子通过土地入股和公益岗位有了收入;小儿子入了党,夫妻俩每天有活忙;大孙子考上了大学,小孙子考上了县城的初中……

  马培清说,她现在每月都能享受遗属补助、社保补助、森林直补、种粮直补和村集体“两不愁三保障”基金80岁老人补助等。

  吃穿不愁,身体健康,闲不住的马婆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跟来小院的游客聊天,讲总书记对乡亲们的关心,讲华溪村发生的变化,讲过世的父亲马发兹解放前借助手艺人身份开展地下党工作的故事……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

  地里粉色的木瓜花开得正盛,木瓜树下套种的黄精长得茁壮,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忙碌……马培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脱贫户谭登周:

  连心小店开张,又多了笔收入

  3月30日,华溪村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往常这样的天气,谭登周老两口大多坐在家门口的条凳上,不敢轻易走动。这天两人却在堂屋和柴房忙个不停,为前来帮忙的人端茶递水。

  当天,由谭家柴房改造而成的连心小店挂牌营业了。

  2019年4月15日,总书记沿着蜿蜒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来到谭登周家,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回想起那天的场景,谭登周至今觉得非常暖心。

  2018年3月,谭登周摔伤住院,丧失了劳动力,老伴焦光润又常年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这个家庭因病返贫。

  靠着脱贫攻坚好政策,谭登周一家大部分医疗费得以报销。靠着低保、社保、土地入股、效益分红以及公益岗位等收入,老两口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这几年,谭登周的生活变化很大。

  堂屋里,摆满了坛坛罐罐,大的小的都有。这些罐子里装的就是连心小店的主打商品——土家酸渣肉。原来,中益乡发展研学游后,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上门,为谭登周带来了新的增收门路。村里动员他用柴房入股,由村集体投资改造成连心小店,引进企业制作酸渣肉、油团子粑粑、腊肉等当地特色美食,谭登周、企业和村集体按5∶4∶1的比例分红,让老两口增加收入。

  开店的事让谭登周很高兴,还有让他更高兴的事!

  谭登周有3个子女,因为穷,女儿外嫁,两个儿子也在外地成了家。老两口每每想起儿女,免不了要牵肠挂肚一番。现在,华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这让老两口期盼儿女返乡的心情又迫切了许多。

  这不,“连心小店”开张后,需要人经营。村支书王祥生便动员谭登周在广东打工的大儿子谭弟武返乡。这几年,谭弟武夫妻亲眼见证了中益乡的变化,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前景,也有了返乡的打算。

  接连而来的喜事,让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如今,谭登周对生活的信心越来越足,“党的政策好,我自己也要努力向前跑,不能拖后腿噻。”

  小学教师马影翠:

  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跑快点,风筝飞起来了……”3月29日傍晚,中益乡小学,马影翠趁着晚饭后的间隙,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放风筝。

  操场上,欢笑声不断。孩子们有的一边拽线一边看向天空;有的两两配合,一人托举着风筝,一人紧拽着线轴向前奔跑。一旁,马影翠不停地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教学楼顶上,一排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要保证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今年38岁的马影翠是土生土长的中益乡人,师范毕业后便回到母校当语文老师,一干就是20年。

  2019年4月15日,总书记来到中益乡小学,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马影翠更加坚定了扎根家乡的想法。

  和3年前相比,中益乡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们住进了新宿舍楼,每间寝室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设施;食堂扩建成了两层小楼,营养午餐是标准的四菜一汤,每天不重样;学校除在编在岗的26名教师外,还有5名从城区过来支教交流的老师和4名西南大学的志愿者。

  “这一年,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让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上。”在日常教学中,马影翠更加注重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马影翠是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去年她请老党员马培清给刚入队的少先队员们讲述村里的变化。别开生面的课堂,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现在学习越来越有趣了。”11岁的刘喻松说,每天下午,只要天气允许,马老师都要带他们去操场上放风筝。“风筝是马老师给我们买的,每个人都有,能飞到教学楼那么高。”刘喻松慢慢放着线,看着自己的蝴蝶风筝越飞越高,小脸笑开了花。

  这两年,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幸福课堂,比如泥塑、科技、合唱、舞蹈、花式跳绳等。随着“双减”和教学理念的改进,以及教学设施、软件配套的逐步提升,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外来媳妇邹小珍:

  日子过得开心,我还入了党

  “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过得好开心,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我家……”

  3月29日中午,坪坝村飘香里农家乐传出嘹亮的歌声。女主人邹小珍正用歌声欢迎来农家乐就餐的游客。

  邹小珍老家在四川省凉山州,在外地打工时认识了向大忠,嫁到中益乡。当时,向家只有两间年久失修的土墙房,简单维修后,两人便住了进去。

  后来,夫妻俩建起了新房,但欠下了十多万元外债。

  2019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邹小珍夫妇将房屋改建成农家乐,夏天开门迎客。

  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飘香里农家乐与周师兄重庆火锅结为帮扶对子,企业对夫妻俩进行品牌打造、标准化管理、服务接待等方面的培训。邹小珍还努力钻研,精心设计了菜单,把农家石磨豆花、黄精炖土鸡等当地特色菜品作为主打菜,用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吸引客人。她还在院落里种满了鲜花,摆放假山盆景,把院坝扮得清新别致。

  随着中益乡发展研学游,游客越来越多,邹小珍的好手艺和热情好客,也让农家乐有了很多回头客。“旺季时,每天来吃饭的有五六十人,还有住宿的。”邹小珍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再加上种辣椒、黄连、黄精和闲时就近务工,一年能收入近20万元。夫妻俩也成为坪坝村增收致富的身边榜样。

  “日子越过越好了。”现在的邹小珍越来越自信,空闲时,她还会为客人献上一首山歌。山歌借用老家大凉山山歌的旋律,她自己填词,不但唱出了中益乡这些年来的变化,也唱出了夫妻俩感念党恩的真情实意。

  2020年“七一”前夕,夫妻俩致富不忘党恩,双双写下入党申请书。

  邹小珍不识字,她的入党申请书由她口述,丈夫向大忠代笔。

  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坪坝村焕然一新,我的家庭也迎来了幸福生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党奉献一切……”

  2021年12月30日,邹小珍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她激动不已。“自己致富还不够,我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邹小珍庄严许下承诺。

  本版图片均由首席记者龙帆、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