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倒在歌乐山下的一群英雄,有个共同的革命理想。
70多年后,歌乐山下的一群人,有个共同的愿望:向英雄致敬,打造《重庆·1949》,讲好重庆故事,传承红岩精神。为此,他们定制了一个与剧同名的剧院,并不断打磨这部红色舞台剧。
《重庆·1949》一经推出,口碑持续走高,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热门剧目,其中不乏“二刷”“三刷”的观众。该剧今年完成春节档演出后,停演一月打磨剧目,复演之后再次刷爆社交平台。
这部红色题材舞台剧凭什么收获好口碑?复演的《重庆·1949》有何特点?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燃点与泪点并存吸引观众
4月2日晚,《重庆·1949》在重庆1949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调整升级后的首场演出。
舞台上,精彩的内容与精致的舞美相辅相成——磁器口、吊脚楼、长梯坎近在眼前,重庆特有的城市元素触动人心,让观众仿佛回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的重庆。
《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大背景,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重庆·1949》要讲的不仅仅是当年在白公馆、渣滓洞牺牲的先烈们的故事,还有无数为了重庆解放而牺牲的普通人的故事。”总导演李捍忠介绍,该剧不仅有大写意的场面铺排,还有许多细腻的情感刻画。“如金秀面对孩子与战友拒签自白书;狱中的风娃照料一株野花,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国歌声中,烈士们面带笑容向我们告别等片段,触发每个人内心的情感。”
舞台上,渴望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共产党人在黎明前倒下,他们用平静、坚毅的话语说着“请忘了我们吧,擦干眼泪,忘了悲痛,向着光明……”
散场后,市民熊晓瑜和朋友讨论着剧目,意犹未尽。“真没想到,红色剧目还能这么演,可以说燃点与泪点并存。我和朋友准备一起‘二刷’。”
“95后”观众张涵瑞不到一年“三刷”《重庆·1949》。“我先是被这部剧的一个个真情实意的故事吸引,然后被高科技效果震撼。”张涵瑞说,“革命者坚持信仰,放弃一切,就是希望后来人享受美好。我会永远记得他们。”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作品,《重庆·1949》自首演以来就受到年轻人青睐。据统计,“00后”“90后”占了观众的一半以上,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
带着使命及感情反复打磨
好的观演体验、精彩的表演可以提升“复购率”,最根本的还是要经受市场检验——是否经得起一刷再“刷”,经得起被观众反复品味?《重庆·1949》的“绝杀技”就是反复打磨。重庆日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现,众多反复观看《重庆·1949》的观众表示,每一次观看总能发现新的细节。
今年2月,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剧体验,主创团队从剧情内容、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对该剧再次进行了精心修改打磨,在同一时间内,多维度展现出不同的叙事场景,形成具有蒙太奇演绎方式的空间意境,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能够和英雄“对话”。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红岩故事,弘扬红岩精神?我们是带着感情和使命感来做这部红色舞台剧。”谈起此次调整升级,《重庆·1949》出品人、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坐在剧场角落里感触颇深。
李捍忠介绍道,为了更好地提升观众的观演感受,剧组还增加了不少画外音,并对部分场景进行了针对性地处理,使人物情感和故事线索更清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凸显。
“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么好的一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22岁的吴鹏,原本是重庆师范大学表演系的学生,经过1年的强化训练后,他用实力拿下了剧中的“林子杰”一角。“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我心中依然怀有疑惑,为什么他们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来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排练,通过观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终于理解了他们,也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要有理想和追求。”
用作品致敬英雄的城市
歌乐山下,外形酷似表盘的重庆1949大剧院仿佛一座巨大的时钟。这是专为舞台剧《重庆·1949》而打造的剧院。
“剧目策划之初,我就想将其做成一个沉浸式场景,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多维度展现重庆特色。”宋晓平表示,他们邀请专家,打造了一个多维立体沉浸式的室内舞台。2020年7月开启剧院建造工作,受洪水、疫情影响,工期一度被推迟。直到2021年5月,重庆1949大剧院竣工。
舞台和观众席分为5个圆圈,且360度可旋转,演员们如同画卷一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又如电影镜头一般拉近推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观众区和舞台相融合,形成沉浸式剧场。这意味着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相互穿插,而因为每个圆环都在旋转,在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场景。比如,在第一幕中,剧中人物张云霞和万昌明在联络点,几名地下党员在工厂区,林子雄、顾铁夫和特务在办公室,三个剧情同时上演,这种蒙太奇演绎方式让观众直呼“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
在剧目制作的背后,集中了众多科技元素。160个独立顶部悬吊电机组成灯光舞美装置,超20台空中旋转升降的灯光车……光是5个能够旋转的舞台圆环上有磁器口、牌坊、轮船等各种实景造型,布景最低的16米、最高20多米、最轻的也有20多吨,要在五个圆环上以每秒1.2米的速度旋转,不能发生丝毫刮碰。“这就像5辆6层楼高的火车在室内跑,不能有声音,还要绝对安全、平稳,这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该剧总策划张小可看来,他们正尝试在科技与主旋律戏剧作品的结合中,寻找平衡点,希望能用这样一部作品致敬这座英雄的城市。
“随着在重庆1949大剧院进行驻演,《重庆·1949》的话题度不断升温,品牌影响力持续辐射。与此同时,该剧还与不同文旅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相互引流,增加了旅游产品层次,形成双赢局面。”宋晓平说,《重庆·1949》传递了今天“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我们除了继续保持常态化日常演出外,还将适时对剧目进行调整打磨,让更多人从舞台剧中了解红岩故事、感受红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