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坪坝区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志愿者在开展“讲党史”六讲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近年来,沙坪坝区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将背街小巷打造成为既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又能彰显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沿阵地。
一街一巷关民生,一点一滴皆文明。在无数的街巷里,景美,人更美。
凌云路是往返磁器口景区和渣滓洞红色教育基地的必经之路,曾于前些年改扩建,但由于两侧边坡陡峭、荒芜,原有的地下管网凌乱,导致景观效果不佳。
2021年,沙坪坝区政府领导“马路办公”,现场拍板由区城管局负责实施凌云路边坡绿化景观提升。在充分调研后,决定采取加固坡体、改良土壤、挂网喷播、塑石景观等措施,并通过植物层次配置,充分融入“色叶”、“花开”元素,营造花叶满城、缤纷四季的植物景观。
此次景观提升共栽植蓝花楹、红梅、桂花等640余株,铺植地被、草坪3000平方米,提升了当地人居品质。
目前,沙坪坝区已建立“街(巷)长制”,形成以党委、政府、企业、市民多主体参与的背街小巷综合治理格局。同时扎实推进“马路办公”机制,书记、区长带头,各级领导干部以路为岗,每周至少上街1次,决策过程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批评。
为充分调动激活广大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沙坪坝区持续培育市民参与热情,群策群力共建文明城市,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
当地发挥红岩志愿服务优势,有效补充政府治理职能,提高群众自治效能和参与热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邻距离”志愿服务站,开展疫情防控、商家互助、家电维修、就业培训等各类红岩志愿服务活动,让街坊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远亲近亲不如邻里亲、金花银花不如弄里花”——这副很接地气的对联是由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老党员蒲裕昌所写,讲述了社区自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以来不断变好变美的生动故事。
为更好管护家园,社区居民讨论形成“居民公约”,出台爱护家园“七主动”。通过“贤人”的带动,小区居民从“站着看、指着干”,变为“跟着动、自觉干”,自发美化家园的事时有发生。老旧社区,实现了“巷内无生人、巷内无案件、巷内无死角、巷内无积怨”的“巷内四无”治理目标。
在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中,沙坪坝区着眼城市“神经末梢”,把“生态绿”融入群众街巷生活,共计栽植鲜花160余万盆,补植地被植物90万株,建成口袋公园50余个、24小时城市书屋6个、健身步道30余条,真正让背街小巷美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