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衣带水长寿城 |
|
桃花公园绽放的樱花吸引市民打卡 摄/袁志 |
核心提示
三月长寿,春意盎然。长寿湖畔,草长莺飞。放飞无人机鸟瞰长寿湖,一个由湖中岛屿组成的魏碑体“寿”字遒劲有力,嵌于万顷碧波之中,令人喟叹大自然的神奇。
天赐之“寿”,暗合着长寿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承续千年寿文化,去年底召开的长寿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的宏伟蓝图,其中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
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将以中心城区为载体,以长寿高新区为生命科学产学研核心平台,着力构建全民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推动文化旅游、国医国学、时尚运动、生命生活生态多元共生,产城融合,充分彰显生命哲学魅力、生命美学张力、生命科学活力,绘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好城市图景。
牢固树立“世界城市”理念
全域推进新型城市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长寿区中心城区以西,海拔598米的菩提山傲然伫立。这里是长寿区“寿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爬上由19999个“寿”字、1567级台阶组成的万寿天梯,可纵览长寿城市美景;步入菩提寺,暮鼓晨钟让人宁心静气;菩提圣灯、菩提广场、菩提山印、摩崖石刻,休闲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山下的菩提古镇,更是休闲消费的绝佳之地……
今年,长寿区将启动菩提山-菩提古镇整体提升项目。该项目是建设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的特别重大项目之一。项目拟围绕菩提寺打造圣庙圣灯文化区和养身养心,主要建设梵呗音乐馆、达摩农场、养心谷、数生石等;建设古镇与菩提山连接工程;菩提山下以菩提山佛教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依托。打造受众群体广泛的养生文化体验区,同时在长寿古镇配套基础接待设施,建设高质量的特色旅游体验区。
以菩提山为起点,长寿区正大力推进包含寿文化的城市中轴线景观提升及环境整治工程。项目注重城市更新生态实践,打造“最亲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社会和环境体系科技的赋能、文化的输出、功能的规划、体验的感知,为城市、人群、文化带来丰富的价值、深远的效益和积极的影响,从而打造景、城、文、商、旅五位叠加一体的活力文化中轴、未来城市客厅、高阶商业街区。
生命的长度,依赖于繁衍生息的环境。中心城区是长寿人的“会客厅”,也是打造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的重要载体。
长寿区牢固树立“世界城市”理念,加快构建高品质城市空间体系。邀请全球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对标国际范式,实施城市全域空间规划管控维护。以规划为引领,努力增强全球要素运筹能力、创新策源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平台支撑能力、环境吸引能力。
今年起,长寿区将高起点建设城市规划馆、城市财富中心等标志性项目,打造城市“风景眼”“会客厅”。加快同城化发展进程,启动两江新区至长寿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渝宜高铁、市域铁路C7线等建设,协调开通渝怀、渝利、渝万铁路公交化列车,尽早实现同城通勤。按照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特色商业街,积极培育高端商贸、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丰富城市商贸业态。
城市提升,不仅是“面子”的光鲜,还有“里子”的丰润。长寿区文化厚重丰盈,赋予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全区正大力推动,以物载文、以人传文、以文弘业,加快构建全域人文体系,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长寿区将大力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复建名人故居,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全面梳理沿江厂房,积极纳入历史文化建筑申报,启动长江文化国家公园(长寿段)概念方案编制,让长寿文化融于城市、长于城市。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标志性文体设施,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不断增加长寿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海诚集团、智纲智库合作,打造菩提山-菩提古镇世界祈福祈寿目的地、大河文明旅游综合体,深度挖掘阐释优秀文化传统思想精髓,做精做特一批文旅康养融合产业。
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加速
打造数字健康产业平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寿区立足长寿高新区,以科技创新融入健康产业发展,围绕“健康”和“数字”两大关键词同时发力,锻造生命科学产学研核心平台这一“核心引擎”,为建设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提供不竭动力。
1月11日,长寿区举行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项目签约仪式,分别与北京康明海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热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庆药研院制药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在药物研发、药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推动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建设。
按照协议,康明海慧将在长寿区开展肿瘤靶向药物研发、中试及产业化项目;热休生物将在长寿区开展HPV治疗药物、肿瘤免疫预防与治疗药物研发、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市药研院将在长寿高新区建设集中药提取、综合制剂、研发办公为一体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及药品生产基地。
“三个项目都与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的建设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同频共振。必将在长寿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开出生命之花,结出健康硕果!”签约仪式上,长寿区相关领导说。
2018年挂牌的长寿高新区,是长寿区高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长寿区将依托这里形成的既有产业优势,重点打造中医、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等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以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古方中药复方制剂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以生物制品、新型疫苗、抗体药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以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家用医疗代表的医疗器械等产业,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需求。同时,统筹建设中国生命科学院、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与医药制造密切相关的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建立健全研发外包与生产性服务产业链条。
长寿区将通过数字技术服务健康产业,深化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医疗、康养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着力发展远程诊疗、智慧医疗、智慧康养新业态,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信创云基地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谋划部署建设大数据存储、算力中心,让群众畅享智慧新生活。
实施“人人长寿”计划
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果说致力城市提升、壮大健康产业,是为打造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提供“硬支撑”,那么高标准推进全民全生命周期管理,彰显的则是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的“软实力”。这也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高度契合。
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医生仔细地叮嘱着前来产检的孕妇孕期注意事项。长寿区人民医院,大病初愈的患者在护士的搀扶下下床活动。面对医生精湛的医术,一旁的家属竖起了大拇指。
长寿区人民医院,大病初愈的患者在护士的搀扶下下床活动。面对医生精湛的医术,一旁的家属竖起了大拇指。
长寿区各养老院,老人们打牌下棋,促膝聊天,其乐融融。即便是失能老人,也能享受到精心的伺服。百龄帮等知名养老机构的进驻,更是让长寿人有了更多元化的养老选择。
当前,长寿区全链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区-镇-村”一体化连续化医疗服务体系已成型。全流程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了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覆盖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全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3.14人,护士达5.01人,编制床位达7.12张。长寿人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长寿将大力实施“人人长寿”计划,加强与国内顶尖企业、专业结构、技术人才等智慧力量沟通衔接,深入研究、细化方案,针对居住于长寿、往来于长寿的所有人群,建立全民数字化管理健康台账,构建“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模式,为每位群众提供个性化、市场化健康服务包,提供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延长生命周期、提高生命质量。
同时,支持医康养融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引进高端医养结合的机构和平台,打造智能化数字健康平台。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实施社会综合福利中心、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区中医院医养中心改建等项目。加快区托育机构“补短”,新建区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
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不仅涵盖了人的生老病死,还将进一步延伸到衣食住行。
长寿将致力于教育资源优质发展。推动桃花溪幼儿园、桃花溪小学、古镇二小建设,引进重庆京东物流产业学院(高职、中职)等一系列项目。
推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保持积极向好的房地产发展态势,提高房地产开发品质,打造智慧小区;持续做好公廉租房保障,确保居民“住有所居”;进一步做好高端人才公寓管理,为全区人才引进做好服务。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成“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城市提升更新的核心示范项目区,为居民建好家园、留住乡愁。
链接>>>
生态引领,城乡美美与共
青山环绕、绿水穿城,筑就了长寿的生态基底。近年来,长寿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结合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三改”,着力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厂区、街区,加快滨江两岸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一体提升。同时,深入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提升坡坎崖绿化程度,建设出一批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滨水步道,织密慢行系统,形成城市绿地与公共空间、自然山水共生的有机体。
截至2021年底,长寿区城市建成面积已拓展至69.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约70.8%。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358公里,公园绿地面积约355万平米,城区园林绿化总面积2300万平米,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4.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长寿湖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建设生态旅游特色镇、青山秀水大美乡村,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和长寿湖镇一样,近年来,长寿区各镇街围绕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水,是生命之源,长寿之本。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城乡供水同标准、同水质、同服务,是服务长寿区“两地一城”建设的基本保障,被列入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24个特别重大项目之一。
长寿区计划在“十四五”投入约30亿元,实施21个子项目,实现“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覆盖”6个片区的城乡供水新格局。
在中心城区,长寿区确定了长江为主水源、龙溪河(狮子滩水库)、西山水系等为备用水源的水源解决方案。决定在长江小石门附近取水。
小石门长江水源工程近期将解决约45万城乡居民、新市工业组团、八颗工业组团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中、远期可为葛兰、石堰、云台、海棠等生产生活用水提供水源。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长寿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