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食:麻辣鲜香海纳百川宗其香父子的重庆往事用声音艺术为抗疫人物塑像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重庆美食:麻辣鲜香海纳百川
宗其香父子的重庆往事
用声音艺术为抗疫人物塑像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宗其香父子的重庆往事

瞿庭涓

    《嘉陵江上》 资料图片

  午后,收到宗家从北京寄来的新书画册《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602页的成书,纸张质地如蜡般温润。

  宗其香先生作为新中国美术改革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师从徐悲鸿,在20世纪山水画创作中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收录了他104幅写生作品。与此相对应的,是他的儿子、摄影家宗海平先生同地异时的104幅摄影作品。

  宗海平先生跟我说,画册是2019年同名展览的延伸,宗其香部分是白色为底,他的部分是黑色为底,表面上看有的页面是纯白色和黑色,似乎无内容,其实在灯光下可见暗纹。他是期望读者去发现,就像他寻找发现宗其香的过程。

  这本书的肇始应该追溯到2013年初春的重庆。

  当时我在巴渝文化会馆任馆长,策划了一个系列展叫“名家书画中的重庆”作品展。联合策展人、重庆嘉华拍卖公司总经理唐健先生带来了一批作品,宗其香先生“三十二年初春作于渝州沙坪坝”的《嘉陵江上》就在其中。长1.8米、高1.17米的画作当时被放在了那年展览最重要的位置——进展厅大门的右手墙上。

  这幅画诞生那一年,1943年,26岁的南京人、中央大学艺术系大三学生宗其香在重庆首开个人画展“重庆夜景”。他达成了老师徐悲鸿对他的期待“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画出嘉陵江夜景灯火之美。这一年也是宗其香职业画家的重要起点。

  收藏这幅画的是沙坪坝的一个画家、收藏家,名叫刘清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清和的一个朋友在沙坪坝碰到一个背背篓的拾荒者,对方的背篓里有一卷烂纸,纸上画了一些人,他看到后花两元钱买了下来。再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清和花了2万元从朋友手上买来自己收藏了。

  唐健先生说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简直是震惊:刘清和拿出《嘉陵江上》时,画是被裹成一团,到处都是破洞,结果摊开拼起一看,绝对是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绘画代表作品。

  宗其香画于沙坪坝的作品,被沙坪坝的拾荒者收到,在沙坪坝被转手,又被沙坪坝的藏家收藏,这一路不可谓不传奇。

  当年展览展出后,媒体给出的评价是:“尘封了70年的抗战时期十二纤夫图,如今终于重见天日。”重庆展览的报道引起了宗家的注意,宗其香夫人武平梅女士激动地让儿子宗海平到重庆一趟,将画作翻拍。

  那时,宗其香先生“嘉陵江纤夫”主题的画作已出现过两次。先是一幅1945年的《嘉陵江纤夫》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后是一幅1947年作《嘉陵江上》在中央美术学院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展上展出。

  武平梅女士回忆,重庆时期,徐悲鸿在教导弟子宗其香的时候,让他多学习泰奥多尔·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和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时宗其香就经常到油画系画人体写生,研究西画当中人的动作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又常跑到嘉陵江边与纤夫们一起生活,这才有了之后关于嘉陵江上纤夫们的中国画造像。武平梅女士希望“这幅画一定要留在重庆,决不能让它再流落异乡”。

  那一次也是宗海平先生第一次到重庆。回忆父亲,他说:“实际上,他在重庆跟徐悲鸿先生那一段,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基于这一点甜蜜的底色,宗海平先生对重庆的印象是温暖的。宗海平先生那次入住的酒店就在嘉陵江边上的洪崖洞。几十年后,他与父亲在氤氲中的嘉陵江上如隔江相对。父亲所画的重庆夜景就一幕幕地在眼前生发出来,看上去非常陌生,又异常熟悉。那一刻,宗海平决定要重新走一遍父亲所走过的路,把父亲所画过的场景,实地再拍摄出来。

  宗海平先生拍重庆部分就跑了三次。有一次是2016年的8月,暑气极盛,宗先生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在笑话他对重庆的夏天缺乏认识,说重庆把这个天出门赴约的朋友都称为“生死之交”。他把这个“戏称”放入了画册的旁白当中。

  他体验太深刻了,拍摄重庆两江交汇那天天气预报是40度,地面温度应该不止。宗海平记录道:“出门被高温砸得改变步行方案,打车奔码头。码头上阳光普照,无遮无拦,除卖水小贩外游人寥寥。只有我们三人大汗淋漓地在码头石阶上往返,近乎疯狂。”

  宗海平先生说,在重庆拍摄最曲折的是2014年对石家花园的寻找。他第一次去石门,找半天最后只找到徐悲鸿小学,无功而返;第二次一路走一路问,后来才发现其实石家花园离徐悲鸿小学居然不到500米的距离。那时石家花园关门闭户,破破烂烂,尚未对外开放。

  按图索骥,宗海平先生在重庆拍摄了山城夜景、朝天门两江汇流、重大工学院、大田湾体育场、长寿水库大坝等等。宗其香先生画大田湾体育场、长寿水库大坝时还是在建设过程中,60多年过去了大坝还在使用,体育场主体建筑却待大修了。而重庆现在的两江四岸,高楼林立,现代霓虹,恐怕也不是80年前嘉陵江边画图的年轻人能够想象的了。

  这一场从重庆发端的拍摄持续了7年,宗海平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拍摄过程艰辛,父亲在他小时候常念的一首小诗一直萦绕在他心间:“为了一线希望,我才努力向上。振作精神,开发思想,把人生的学问都记在心头上。得意时是这样,失意时也是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证了中国城市、乡村与自然中的一些消亡、一些生长与一些重建。他通过画和影的直观对比反映出来的变化中,和父亲进行了一场长时间、不间断的对话。

  在宗海平先生辛苦拍摄的这7年,每年过年前我总能收到他亲手做的巧克力。其中他会专门给我们做一种掺杂了辣椒油的巧克力,他说这是关于重庆的记忆,辣椒的辛与巧克力的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