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 以“百馆碚城”书写生态人文新篇章
第007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巴渝新篇·北碚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北碚 以“百馆碚城”书写生态人文新篇章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碚 以“百馆碚城”书写生态人文新篇章

    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内景

    国立复旦大学旧址校史纪念馆

    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

  核心提示

  人们说,了解一座城,要从博物馆开始。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积淀的容器和文化展示的窗口。

  在北碚,耳畔回响,一场巴山夜雨淋湿了游子的乡愁;掩卷沉思,一部四世同堂呢喃着烽火岁月的长歌;循声可闻,一声汽笛拉开了卢作孚乡建的序曲;梦里依稀,三千名流共筑“东方文化的诺亚方舟”……

  悠悠文脉历久弥新。坚定文化自信,守护精神家园,当前北碚正聚焦“两大定位”、做好“四篇文章”,加快建设“百馆碚城”,为文化建档、为历史存根,书写生态人文新篇章,推动历史人文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巴山夜雨地”从诗情画意中款款而来!

  留住记忆

  建设“百馆碚城”

  博物馆,承载着灿烂文明,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探寻历史遗珠,传承城市文脉,建设博物馆是一招好棋。

  走进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从巴国的青铜器,宋代的石雕、碑刻到清代的团龙纹纱服;从乡建四杰到抗战三千名流汇北碚,再从川东名城到“三线建设”……北碚近2000年的历史文脉在这里呈现。

  “1930年,重庆第一座博物馆——峡区博物馆在北碚诞生。”北碚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碚是一座充满山水诗意的花园城市,也是一座饱含历史沧桑的故事之都。

  唐宋时期,李商隐在此书写《夜雨寄北》,冯时行在缙云山著书授业;20世纪初,卢作孚在北碚开拓乡建事业,使一个贫穷落后乡场一跃成为中国的模范城市,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先规划后建设的文化科技重镇;抗战时期三千名流汇聚北碚,复旦大学在北碚夏坝办校8年,成为战时“文化四坝”之一;建国后,北碚开启新篇章,成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地、川东行署区首府、中央高校建设高地及“三线建设”的迁建区;近年来,北碚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科普示范区、全国先进文化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

  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乡建文化、抗战文化、科教文化、工业文化等丰富的文化积淀,众多的遗址类建筑和历史遗存,为百馆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

  按照国家对文博场馆的分类方式,北碚把区域内所有场馆分为科教类、历史类、艺术类、其它类4类,以“政府公办、民资独建、政企联建、政建民营、民办公助”的建设原则,采用陈列展览、活化利用等模式,集合区内的历史遗址、工业遗产、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场馆,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对闲置文化资源实施统筹利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山水、人文、城市”为一体的“百馆碚城”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让游客到北碚游览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北碚可利用的不可移动文化资源近100处,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15处,已正常开放重庆自然博物馆、西南大学博物馆、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雅舍)等六七十处。”北碚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接下来,北碚还将进一步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坚持以文塑城,像爱惜生命一样,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优秀历史文化活态传承、创新转化,深入挖掘巴渝、抗战、乡建、生态等文化内涵,讲好北碚故事,建好用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加强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等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百馆碚城”,打造有历史的城市、有特色的乡村、有情怀的街巷、有记忆的步道、有故事的建筑、有文化的环境。

  活化文物

  让历史“说话”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与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能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北碚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加快建设“百馆碚城”,无疑是牵住了文博事业发展的“牛鼻子”。

  如何进一步“量”“质”提升,让博物馆蕴藏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

  “接下来,我们将构筑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以社会力量参与活化的百馆发展体系,规划百馆线路、办好百馆展览、讲好百馆故事、开发百馆产品、提炼百馆精神,全面提升‘百馆碚城’品质。”北碚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全力提升国有博物馆质量。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征集实物丰富馆藏,提升场馆服务水平。通过新增重庆中国乡村建设博物馆、生态文明建设馆等场馆,升级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晏阳初纪念馆等场馆,力争在2年内增加1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

  其次,大力提升民办博物馆数量。整合北碚历史、非遗、乡土、书法、美术、艺术、美食等资源,引导和培育如彭勇根雕艺术馆、莫氏七度玻璃馆等非国有博物馆,2年内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家以上。

  再次,提升活化项目品质。进一步丰富“雅舍书院”“孚生叙”的文创业态,依托四世同堂纪念馆、逊敏书院、北温泉五大名楼等场馆,引进集“产、学、研”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项目。

  最后,推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对百馆人文精神的提炼和阐释,依托庙嘴片区、复旦大学旧址片区、吾悦广场、嘉陵步行街等区域,策划“玉大茶庄”“松鹤楼”“兼善餐厅”“留春照相馆”等城市记忆项目,为北碚实现“六有”目标提供内容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三千名流汇聚北碚,虽然留下了四世同堂纪念馆、梁实秋纪念馆等众多遗存,但也有不少人在北碚生活、工作的印记,随着时代变迁而淹没在现代都市中。再则北碚走出了90多位院士,如袁隆平、向仲怀等,每人建一个馆不现实。“目前,我们正在打造‘可阅读的城市’‘可阅读的乡村’项目,即在名人生活、工作的原址,通过树碑、挂牌等形式设置二维码,用文字和声音将他们的事迹呈现出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碚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

  赓续血脉

  讲好红色故事

  1949年12月8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重庆,后在北碚缙云山杉木园中修建了3栋办公楼,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领导人都曾在此办公。其中,邓小平旧居前有一棵由他亲手栽植的马尾松,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刚劲挺拔,被称为“小平松”。

  “当好‘传播者’,挖掘好、传承好、讲述好红色故事,把红色历史更立体、有重点地呈现给观众,既是时代之需,也是文博人应尽之责。”北碚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用275件/套实物、1000多张历史照片等,以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相关历史为主线,通过实物展示、微缩场景、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在重庆的历史。

  2020年11月,在“百馆碚城”建设背景下,北碚区结合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深挖缙云山历史文脉,聚焦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正式开展了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展(一期)。

  目前,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馆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用好红色资源,注重深化保护管理、内容建设和开发利用,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红色旅游、推进城市更新结合起来,是我们加快建设‘百馆碚城’的重点工作之一。”北碚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北碚纳入市级革命文物名录的文保单位共有7处,涵盖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王朴烈士陵园、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旧址(逊敏书院)等。

  接下来,北碚还将做好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老舍旧居、逊敏书院、王朴烈士纪念馆、张自忠烈士纪念馆的保护修缮、陈列展览和活化利用等工作,重点提升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的服务水平,创作红色情景剧,打造红色大舞台,开发“红色记忆”文创产品,打造具有时代记忆”的文创项目,力争将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建成全市乃至全国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做好革命题材的创作,编辑出版《西南局故事集》等书籍,制作红色短视频内容,持续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发挥好革命文物教育阵地的作用。

  让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北碚未忘来时路,百馆薪火永相传!

  王彩艳 陈佳佳 图/秦廷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