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金绍初脱下防护服,活动着酸痛的颈肩,才发现天已黑尽,头顶的路灯点亮了夜空。
从下午5点开始,59岁的金绍初和同龄的封良军、刘强,已在巴南区渝南大道封控区连续消杀防疫作业超过4个小时。
白天至黑夜,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三人步履有些蹒跚。
“在岗一天,就做好一天的工作”
这三人均出生于1963年,1980年4月5日,他们同一天进入巴南区疾控中心参加工作,明年即将退休,目前是中心消杀防疫队伍里最为年长的队员。
42年的时光,将青丝染成秋霜,却也给予了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
“我们现在在岗的有9名消杀防疫人员,分成3组轮班作业。”巴南区疾控中心环境与食品卫生科科长王丽介绍,长年组队共同作业的金绍初、封良军、刘强三人虽然年岁较长,却一直奋战在消杀防疫一线。
3月13日,巴南区出现确诊病例。14日中午,三人接到任务,需要对确诊病例停留过的超市、网吧等区域进行消杀防疫作业。
3月的重庆,午时的气温已接近30℃,穿上防护服更是闷热异常。不到30分钟,三人已是汗如雨下、浑身湿透。
本轮疫情以来,这个3人小组已完成5轮消杀防疫作业。他们说:“在岗一天,就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不能因为年纪大了就偷懒。”
“老队员要给年轻人做表率”
3月15日,晚上11点过,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刘强:花溪街道岔路口管控区需要立即进行消杀防疫作业。
没有任何犹豫,刘强以最快速度起床穿衣整理,赶到巴南区疾控中心。金绍初和封良军也已一路小跑而来。
不到半小时,身穿防护服的三人出现在花溪街道岔路口管控区。
近50斤的电动喷雾器勒得肩膀生疼,加上自身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让刘强有些喘不上气,“累了就靠着休息下再继续,我们这3个,哪个不是一身病?”
长年累月从事消杀防疫工作,金绍初积劳成疾,“一次消杀作业完成,手臂就痛得抬不起来了。”
刘强和金绍初的右腿也有旧伤,每一次高强度工作后,受伤的右腿都会不由自主地颤动。
“消杀防疫是重体力活,一般只有男队员能够胜任。”王丽说,已经尽量少排老同志的班,可他们总是主动冲在前面。
“做一件工作就要做好。我们这些老队员,要给年轻人做好表率。”虽然一身伤病,可三人从不叫苦。
“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3月16日凌晨4时,完成消杀作业的三人一夜无眠。3月17日傍晚,三人又一次整装出发。
“一般流调和现场采样工作完成后,我们才能进场进行终末消杀。”金绍初介绍,流调和现场采样工作需要格外细致和认真,耗时也较长,因此消杀作业经常是晚上甚至凌晨,“每一样工作都很重要,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疫情。”
17日下午5点,在渝南大道102号门面,三人仔细穿好防护服,戴好手套再将袖口扎入手套,然后用密封胶将袖口封严,戴上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最后将近50斤重的喷雾器背上身,一头扎进了消杀现场。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座椅、茶杯、冰箱、厕所、盥洗设施……三人有序对现场每一处区域进行消杀。
“消杀作业看似简单,实则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这三人中,平时刘强最为沉默寡言,说起消杀工作却滔滔不绝,“确诊患者日常容易接触的区域要重点进行消杀,但也不能漏过任何一处角落,要做到不留死角。”
突然,封良军停下手里的喷雾作业,蹲下身,用酒精仔细擦拭着一个插线板,“插线板、电源开关按钮以及一些小型的电器设备,如果直接用喷雾消杀,容易引起短路,必须用酒精全面消毒。”
晚上9点过,三人终于完成这一轮消杀作业。
路灯,将三人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身影两侧,万家灯火祥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