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守正创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博物馆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博物馆事业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根本,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推动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社会发展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提供了更多可能,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博物馆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以守正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以创新激发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一方面,博物馆工作应坚守正道、坚持根本;另一方面,博物馆工作也要勇于变革、推陈出新。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内涵式发展、外延式拓展”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守正创新为根本,在顺应历史潮流中保持定力、稳中求进,在时代前行中砥砺奋进、创新突破,为传承中华文明、推动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聚力推动国际化发展,在世界文化中找到中国坐标。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博物馆日益成为整个世界博物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目标,彰显出中国推进博物馆国际化目标与进程的决心与信心。要强化国际合作,全面融入发展大局。进一步搭建文博人才培训、论坛讲座、大型赛事等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参与文物援外、联合考古、文化遗产国际治理等国际服务和项目合作,当好国际博物馆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要强化文化引进输出,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展览,开展中外馆际联合办展,推进展陈展览、文创产品等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传播能力和传播战略研究,建强对外文化传播平台和阵地,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更懂中国。要强化经验借鉴,主动学习国际先进做法。参考借鉴公众服务、展览陈列、藏品管理等有关国际标准和现代技术,促进博物馆在发展中保持定力,博采众长,彰显特色,凸显风格,张扬个性。
聚力推动科技化发展,在顺应趋势中更好履行社会使命。科技化发展是博物馆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高新技术与文博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博物馆事业新的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科技正在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要为科技考古赋能,提升保护能力。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入考古发掘,鼓励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开展数字考古、现场考古及文物保护技术攻关,把中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建成世界考古科技研究强国,推动中国考古国际地位提升。要为文物科技创新赋能,提升应用水平。深化文物修复、防灾减灾等体系建设,促进多学科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推动关键材料、工艺、装备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文物勘查探测、分析检测等高端专有装备研制升级。要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赋能,增强服务能力。以建成智慧博物馆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技术发展为支撑,强化收藏、展览、教育活动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要借助科技力量,让展柜里的国宝“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
聚力推动集群化发展,在协调联动中激活发展动力。集群化是博物馆发展的内在需求,本质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核心场馆带动人力、技术、藏品等资源聚集,实现各场馆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为大众提供更加多元化和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更好发挥社会职能。要完善机制建设,强化运营管理。借鉴和运用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理念,推动利益共同体建设,完善准入、退出标准与流程,建立场馆互动、人才交流、沟通协调等运营机制,尤其是集群中的核心馆,要进一步发挥统筹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集群活跃性。要确立集群目标,提升发展共识。以集群化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快拓展区域互动合作。推出多馆联动的巡回展览、联合展览,博物馆集群研学路线等,打造有潜力、有活力、有实力的博物馆集群。要提升品牌意识,强化宣传推介。着力打造集群间的联创共创品牌,合力推出重量级展览、特色研学活动、社会教育活动等,推出云展览、云教育等“文化云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集群传播体系,为项目合作搭建平台、凝聚力量。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