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4版)
六是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范。实行加强版疫情防控机制,着力补齐机场、院感、冷链物流等防控短板,两起本地疫情均在1个潜伏期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疫苗基本实现“愿接尽接”“应接尽接”。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压紧压实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177个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强化粮食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初步建成粮食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切实做好能源保供,围绕中长期电力保障需求,加快推动川电、疆电、藏电和新增三峡电等外电入渝工作,三峡电站增发电量入渝实现制度化。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治理,妥善处理单体企业风险。开展平台经济规范监管。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担保代偿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实施常态化安全监管“十条措施”,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两重大一突出”综合治理,综合整治高层建筑、古镇古寨、厂房库房、老旧小区消防和危化品、道路运输、食品药品、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隐患,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制定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进信访“治重化积”专项工作,实施“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实现“双下降”。
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为我市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保证。得益于建党一百周年激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市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转化为履好职责、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注重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注重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注重推动规划、政策、项目落地落实,注重抓好统筹协调,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砥砺攻坚,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好势头,释放了新动能,凸显了高质量,防范化解了各类风险。得益于全市各区县、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众志成城和拼搏奋进。各区县、各部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在各条战线上无私奉献,形成了共促发展的强大力量,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计划草案明确的36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较好。根据国家有关指标调整变化,7项约束性指标中,1项指标暂不执行,1项指标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统筹考虑,1项指标国家暂未下达2021年目标值,1项指标暂无统计数据,其余指标全部完成。29项预期性指标除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外都能够完成。具体情况详见附件(一)。
2021年,建立重大项目“五年储备、三年滚动、年度实施”工作机制,累计实施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233项(项目包),其中20项完工投用或试运行。经年中优化,实施年度市级重大建设项目861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全年完成投资40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5.8%。从重点板块看,科技创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城市提升、生态能源、社会民生领域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70亿元、290亿元、603亿元、242亿元、2132亿元、221亿元、235亿元。从投资来源看,269个政府投资项目和592个企业投资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349亿元、274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0.1%、117.1%。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重庆也将召开第六次党代会,做好经济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稳定经济大盘、稳住社会大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举措,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一)宏观形势判断
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国内形势来看,受制于外部环境影响,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我市来看,一方面,经济稳增长仍然存在压力,需求恢复有所放缓,保持投资、消费、外贸外资稳定增长仍需加力,企业生产面临缺煤、缺电、缺芯、缺柜、缺工等要素短缺问题,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挑战,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持续用力,创新发展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绿色低碳转型任务仍然艰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软硬联通上仍然存在堵点卡点,民生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安全稳定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从发展环境看,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实施减税降费、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等宏观政策效应继续显现,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将为全市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从战略机遇看,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中央各部委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聚能。从经济基本面看,经过4年多积势蓄能,传统支柱产业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下转型趋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批试点示范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项目提速放量,一批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陆续开工投产,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从内生动力看,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将极大程度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序推进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落实推动共同富裕政策要求将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加快释放农村市场潜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三)主要发展目标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整体沿用2021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5项,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29项,具体情况详见附件(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兼顾需要与可能、长期与短期、速度与质量、总量与结构,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为5.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
(四)重大项目安排
2022年,计划实施市级重大建设项目850个,总投资约2.5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3570亿元(暂列)。重点投向领域包括:科技创新项目15个,年度计划投资14亿元;产业转型升级项目227个,年度计划投资781亿元;乡村振兴项目33个,年度计划投资113亿元;城市提升项目352个,年度计划投资2293亿元;生态环保项目53个,年度计划投资129亿元;社会民生项目170个,年度计划投资240亿元。从投资来源看,政府投资项目330个,年度计划投资1535亿元;企业投资项目520个,年度计划投资2035亿元。计划推进市级前期论证项目257个,总投资约1.3万亿元。
三、2022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2022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聚焦扩大内需持续用力,全力畅通经济循环,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经济基本盘筑得更稳更牢。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全力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加快我市“十四五”规划明确的532项重大项目转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狠抓工业投资,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关键核心设备购置投入。强化基础设施投资,提速建设交通强市重大工程。加快“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力推进成渝中线、渝万、渝昆、成达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高铁及重庆东站建设,启动渝西、渝宜高铁建设,加快渝贵高铁、兰渝高铁、万黔高铁、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以及渝遂绵城际铁路、广垫忠黔铁路、长垫梁铁路、梁忠铁路、达万铁路扩能等前期工作,研究论证市域铁路C7线,推进高铁TOD综合开发,二季度开通运行郑万高铁重庆段、完成渝万城际提质改造,四季度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正线、新田港集疏运铁路等普速铁路,加快推动安张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奉节至巫溪段建设,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速公路网络建设,开工垫丰武高速、万州—云阳滨江快速路、开州—云阳小江快速路等项目,推进渝湘复线高速、巫云开、万州至开州南雅等1346公里项目建设,建成城开高速城口段、万州环线、黔江环线、巫山至大昌等117公里项目,加快推进成渝高速扩能、渝遂高速扩能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加快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完成黔江机场改扩建,基本建成万州机场T2航站楼,力争开工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长江航运中心,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干支流航道建设,完成渠江重庆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抓好嘉陵江、乌江白马、涪江航电枢纽建设,加快果园港重大件码头、万州新田港二期、涪陵龙头港、长寿港、丰都港建设,力争开工黄磏港一期等项目。建设现代水网,实施“一核两网·百库千川”水利行动,加快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跳蹬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藻渡、向阳等大中型水库,开展重庆中部和渝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研究论证,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镇村覆盖,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卫星互联网发展规划,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积极部署区块链、人工智能、北斗、量子保密通信等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信息通信枢纽城市。强化资金保障,坚持以市场化为原则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二是促进消费升级扩容。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深入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加快打造富有巴渝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培育品质消费,推进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杨家坪等商圈建设,提档升级中央商务区,优化商圈业态布局。打造“重庆消费”名片,持续扩大“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影响力,积极引导“渝货精品”进街区、进商超、进平台。发展文旅消费,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推动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创建,持续打造国家和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武隆等一批市级区域性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举办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培育新型消费,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积极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零售,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挖掘消费潜力。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建设,升级消费场景。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展新能源汽车促销、绿色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推动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研究制定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的政策举措,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二)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用力,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优化发展格局。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做强“双核”、联动“双圈”、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深入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是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聚焦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等5个共建领域,加快推动28个合作事项落地。加快推动重大规划编制,配合国家部委编制出台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专项规划,联动四川编制完成水安全保障、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等规划方案。加快推动重大合作项目,提速建设两省市领导联系的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共建双城经济圈2022年度160个重大项目。加快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争取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两个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全面启动川渝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落实汽车、电子信息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深化合作,加快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谋划第二批示范园区。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聚焦金融、科技、医疗、贸易等领域开放,联合开展一批重大制度创新试验。加快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对外交往中心,联动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共同争取班列年度线条计划保障和带电产品运输试点。科学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能改造,加快实现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继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战略一体实施、政策协同联动、要素跨区域流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争取获批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试点试验,支持设立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子基金。持续完善川渝地区数据共享机制、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进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落地实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跨行政区布局建设和高效服务,启动实施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
二是加快推动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突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促进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服务同标、发展同步,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提速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优先利用铁路资源开行公交化列车,做好“四网融合”文章,统筹各类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建设、运营维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高效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推动六张城市功能名片打造的同时,研究策划更多城市功能名片。加快推进綦万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东部槽谷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前期工作。推动主城新区共享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增强支点城市区域性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城市安全联防联治。落实好“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抓好产业和城乡两个协同,加强土地配置、融资扶持、市场对接等全方位协作,用好用活帮扶资金、推动帮扶项目尽早完工见效。强化“一区两群”分类指导,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设施布局,推动落实好各片区差异化政策措施。
三是全力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生态产品横向补偿、生态修复工程参与碳汇交易等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存量产业绿色转型、强化增量产业绿色导向,抓紧培育壮大“三峡制造”绿色工业、“三峡农家”特色高效农业、“大三峡”全域旅游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开展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推进零散工业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推动“江城”特色城镇化发展,推动万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推动垫江梁平、丰都忠县、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板块协同发展,加快“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建设,有序推进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前期工作,推进沿江城镇带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山水城市。
四是全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景点提档升级,加快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建设,打响“大武陵”旅游品牌。围绕旅游消费特征,建设民俗特色商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商品、绿色康养产品等为代表的绿色加工业,促进生态康养旅游业发展。加快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智能物流发展,推动秀山建设武陵山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喀斯特博物馆。加快建设快旅慢游交通网络,研究论证仙女山旅游轨道交通等项目。推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动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秀山建设渝鄂湘黔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支持武隆开展国际化旅游试点,有序推进武隆—南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前期工作,引导各区县建设精致山水城,合力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三)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持续用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释放发展潜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围绕“四个面向”,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实施科创平台领航行动。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深化五区联动工作机制,聚焦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提速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金凤实验室和重庆应用数学中心,推动国家实验室基地、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落地,提速建设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功能设施,建成投用科学大道一期,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开工建设卫星互联网等科创项目,建成投用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场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东方红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等重大项目,推动联合产业孵化基地等投入运营,打造全国重要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数字转型促进中心和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着力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智能产业密码应用示范与科技创新基地和重庆软件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高质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加快重庆高新区及拓展园建设,支持重庆经开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创新发展,璧山高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小镇和创新生态社区,永川高新区建设科技生态城,荣昌高新区打造食品、医药等消费品为主导的工业集群,推动涪陵、合川、大足、綦江、铜梁、潼南等创建国家高新区,渝北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巴南建设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推动市级高新区建设,促进各类园区创新转型。
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基础研究行动,积极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室一策”优化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支持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建设,积极创建轻金属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生成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争取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在集成电路、移动信息网络、新材料、智能制造、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承担更多国家重大项目,推进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民生保障科技专项行动,围绕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病理诊断、感染性疾病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先进病理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技术攻关。
三是壮大优势创新力量。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实施科创板上市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级次持续攀升,力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55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4万家以上。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培育,完善市级一流学科认定标准,推动成渝地区优势特色学科开展学科共建,实施“六卓越一拨尖”等计划,鼓励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布局建设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推动高校与中科院所属院所等深化合作,支持发展一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加快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深入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加快建设西南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鼓励外资企业在渝设立全球研发中心。
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倍增行动计划,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高质量办好重庆英才大会、百万英才兴重庆等活动,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的“重庆英才服务港”,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深入开展“科技人员兴园兴企兴乡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等行动,提供“贴心式”人才服务。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五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全链条创投体系,创新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机制,壮大创投基金规模,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流程孵化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行动,启动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建设,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成果转化首选地。实施“渝悦来”行动计划,唱响重庆双创活动品牌。推动创新开放合作,深入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谋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四)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持续用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夯实经济根基。坚持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启动实施龙头企业稳链保链工程,建好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抓实产业链升级重构,稳步提升制造业占比。加速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加快长安、金康、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和吉利电池、比克电池等新能源电池项目建设生产,推进长安汽车软件园、国家氢能动力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弗迪电池研究院、博世庆铃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建设,完善充换电设施,试点建设车路协同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康佳MicroLED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华润晶圆制造及先进封装等项目建设,量产京东方第6代柔性显示面板。以“智能+”为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提升通机等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新能源装备、山地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加快投产上量三一重庆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全力做大医药产业,提速建设国内一流的疫苗、抗体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博唯生物宫颈癌疫苗、智翔金泰创新抗体药物、精准生物免疫细胞药物等产业化进程,培育发展数字医疗设备、康复康养器械等产品,构建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的“1+5+N”医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材料产业,做优先进有色合金,做强高性能合成材料及复合材料,做强装配式建筑和先进钢铁材料,加快中化学华陆硅基气凝胶、上海恩捷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微孔隔膜、中铝高端制造、中科润资气凝胶、华峰己二胺等项目建设。做大消费品产业,培育个护美妆、渝派服装、巴渝美食工业化等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促进消费品产业品牌化、个性化发展。
二是着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活力。升级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快推进中新(重庆)国际超算中心、西部科学城重庆大学超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持续增强数据要素的集聚和利用效率,深化“云长制”改革,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做优新兴数字产业,深入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力争软件业务收入达3000亿元,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数字内容、区块链和网络安全产业。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继续实施1250项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40个新模式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
三是着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实施企业上市“育苗”专项行动,加快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建设,推动设立“一带一路”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整合市属重点港口物流资源,统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智慧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培育物流网络化运营龙头企业,支持本地物流企业拓展网络布局。加快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精心塑造钓鱼嘴音乐半岛、九龙美术半岛,建设国家级美术、音乐产业基地,推进长江生态岛链都市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推动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濯水古镇、茶山竹海等景区建设,推进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巫山巫峡·神女景区、歌乐山、磁器口、合川钓鱼城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北碚北温泉、酉阳桃花源、长寿湖、明月山·百里竹海、黄水等申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用好用活川剧院、铜梁龙舞、綦江版画等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办好“重庆日”“重庆周”“印象武隆”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建设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会计、法律、审计等专业中介服务。
四是着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落实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启动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建好高标准农田。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和鉴定,建设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区域性畜禽基因库、种质资源库圃(场区)等。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19条农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级柑橘交易市场、三峡柑橘交易中心和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争创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等。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推广“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开展乡(镇)、村“客、货、邮”一体化建设试点,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多网合一”。
(五)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持续用力,加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增强发展动能。深入抓好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是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实施《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事项化、清单化”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有效承接国家下放或授权的100项试点任务,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持续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深化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改革,推动主城都市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改革,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开展“一业一证(照)”改革创新,打响“渝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深化“全渝通办”“跨省通办”,丰富“一卡通一码通”应用场景。持续优化法治环境,加强政策文件解读和公开,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和企业多元法律服务需求。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推广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纠正处罚畸轻畸重等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国家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现行纾困政策,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有效解决要素短缺问题。优化纾困基金考核,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完善联合授信、应急转贷机制。实施中小微企业助力工程,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型企业的帮扶力度,健全面向小微企业、覆盖所有区县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分层分类支持“个转企”“微升小”“小升规”,专班推动、专业辅导企业上市。
二是大力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收入划分改革和转移支付改革,完善财政收入分享机制,加快绩效管理标准化进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创新试点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QDLP),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优化完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再贷款再贴现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重庆市社会信用条例》,持续推广告知承诺制度,深入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广“信易贷”融资模式,基本建成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发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启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一企一策”支持市属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整合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资基金,完成能源集团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和完善高速公路收费体系,推广差异化收费,在主城都市区探索完善准自由流收费模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推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提速建设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商会、非公经济接待日、走访服务民营市场主体等制度,全面清理涉政府机构拖欠市场主体账款、不兑现政策、未履行承诺等情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三是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加快构建“4向”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增线扩能,强化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地位,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密重庆至钦州港等铁海联运班列,新开行重庆至广东湛江、海南洋浦铁海联运班列,稳定开行重庆至越南、老挝国际铁路班列,拓展跨境公路直通班车,提升南向铁路通道能力,完善南向高速公路通道。推动中欧班列扩容提质,加快建设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动开辟重庆—乌克兰—匈牙利—欧洲线路,推动杜伊斯堡海外仓扩能,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构建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车次的稳定运转体系,强化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功能。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效率,建设智慧长江物流工程,缩短船舶港口作业、江上航行、三峡过闸时间,形成稳定的水运物流预期,加密沪渝直达快线、渝甬班列,发展长江干支联运,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强化渝满俄班列沿线货源组织集结,优化运输货品结构,探索开行更多货物品种公共班列,推动重庆产业优势与蒙俄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强化航空物流大通道,进一步加密重庆至东南亚、南亚、欧美的全货运航线,引进川航物流、南货航设立基地公司,支持航空公司拓展“客改货”和航空中转业务,争取万州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加快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持续完善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积极创建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实施果园港铁公水联运示范工程。(下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