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
本报讯 (记者 颜若雯)3月8日早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走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她表示,“双减”就是要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重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质,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她呼吁,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应是社会与家长们的理性共识。
“‘双减’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部分家长很焦虑,担心‘双减’影响孩子成绩。请问刘希娅代表,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焦虑的?”法治日报记者向刘希娅提问。
刘希娅面带微笑自信作答:“‘双减’的本质并不是减孩子的成绩,减教学质量。减负是为了提质增效,提高学习成绩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
“十几年前,我们学校探索‘减负提质’素质教育时,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刘希娅以谢家湾学校的成功探索为例:多年来,学校系统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学校文化课程,减少被动管控灌输,增加主动互动、实践理解性学习,促使孩子们既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
渐渐地,孩子们用70%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剩下30%的时间用于参加社团专题活动课程。后来,孩子中的“小眼镜”变少了,肥胖率降低了50%,大家争做“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成绩好”的六好学生,成绩连续多年在各级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最终,谢家湾学校显著的探索成效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成为教育部减负提质优秀案例学校,获得中国质量奖。
刘希娅分享了自己30多年教育工作的体会——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方向去要求他们,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就是要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社会和家长们的理性共识。
刘希娅还向记者分享了第一次走上“代表通道”的感受。“紧张,又不紧张。紧张,是因为责任重大;不紧张,是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刘希娅认为,借助“代表通道”将基层心声反映到治国理政的最顶端,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