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 “四个大区”建设行稳致远
第009版:笃行不怠建新功
上一版 下一版 
渝北 “四个大区”建设行稳致远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3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嘱托 展现担当
渝北 “四个大区”建设行稳致远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碧津公园

    空港工业园区 摄/周涛

    云中的仙桃数据谷

  虎年的渝北,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区的建设,开局平稳,虎虎生威。

  在去年底召开的渝北区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确立的建设“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的发展目标,是渝北把握大局大势、遵循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考量,也是立足渝北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作出的战略选择,展现的是渝北责任和担当。

  为什么要确立“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的发展目标?

  渝北是重庆第一经济大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全市唯一一个“双两百”城区,在全市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市经济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压舱石,理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干在最实处、走在最前列。

  建设“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渝北有底气、有信心。

  经过多年发展,渝北积淀形成的人气、产业、物流、创新、区位“五大优势”,必将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释放出几何级数的综合效应。

  建设“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渝北有责任、有担当。

  当前渝北正处在整体高位攀升、局部强劲发力的高质量发展上升期,同时也站在了蓄势待发的起飞跑道上。渝北必须坚定不移扛起全市第一经济大区“稳”的担当和“进”的责任,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敢于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与最优者对标,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力、施非常之策,确保见非常之效,为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在建设“四个大区”和打造“标杆城区”中,渝北将在落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上展现渝北担当,提升产业能级,力争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当标杆、做表率;在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上展现渝北担当,发挥临空这一比较优势和首位优势,加快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交通集疏体系,成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示范窗口;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上展现渝北担当,擦亮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两块“金字招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宜居宜业生态之城;在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展现渝北担当,加快建设川渝高竹新区,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虎年伊始,渝北便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作风层面快速推动建设“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在战略层面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产业体系,谋定了未来5年要重点抓好的20件大事要事;在战术层面上,提出了“十个新作为”,在全区推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在作风层面上,区委常委会郑重作出了“十个带头”公开承诺,区政府党组作出了落实“十个带头”公开承诺,并用1个月的时间在全区开展“基层大调研、思想大讨论、能力大提升、工作大推动”行动。

  渝北建设“四个大区”、打造“标杆城区”行稳致远。

  完善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

  经济大区不仅是体量要大,更重要的是质量要高。

  新年伊始,渝北的经济大区建设就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全面拉开了大幕。

  渝北的产业已有较好的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渝北从战略层面,以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构建“2+4+1”现代工业体系、“5+3+1”现代服务业体系、“3+6+1”现代农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渝北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重头戏,渝北正在争取引进1—2家新能源整车企业。

  以再造一个“渝北工业”为目标,渝北构建的“2+4+1”现代工业体系中的“2”就是巩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两大2000亿级支柱产业,“4”就是壮大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消费品工业、智慧建筑4个百亿级潜力产业集群,“1”是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汽车制造是渝北的主导工业产业,在渝北的长安、长安福特、上汽红岩三大整车厂,产值和产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但目前主要是生产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产量很小,汽车电子也比较薄弱。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中,渝北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打造全市汽车电子重点关键产业园上。

  以手机、笔电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渝北也有较好的基础,目前产量分别占到了全市的三分之二和五分之一。但渝北清醒地意识到,虽然产业规模大,但产业链配套不够全,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附加值较低。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渝北将在补链延链、提升品质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一方面,通过巩固整机优势继续做大链主企业,支持OPPO、传音达产上量、争取扩产扩能,并引导布局高端产品。同时争取再引进1家链主企业,提升对配套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依托链主企业补全产业链缺失环节,围绕OPPO和传音全产业链配套,重点招引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产业链企业,如连接器、电池、触控模组、电子元器件等。

  到2026年,渝北的“2+4+1”现代工业体系将构建成型,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

  新年前夕,渝北吾悦广场、龙湖重庆公园天街、重庆大悦城盛大开业,这些现代商业极大地提升了渝北现代服务业的档次和质量。

  渝北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并不弱,但在高质量发展中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渝北制定了构建“5+3+1”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战略,从做大做强创新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服务、商务会展5大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文化旅游、康养休闲、商贸服务3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着手,全面提升渝北的现代服务业。

  渝北是大城区,也是大农村,因此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了“3+6+1”现代农业体系。聚焦现代设施农业、都市体验农业、临空高效农业3大方向精准发力,打造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6大品牌,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与此同时,渝北还谋定了未来5年要重点抓好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做强智能手机产业链、高品质打造中央公园商圈、加快建设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基本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20件大事要事。

  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说,建设高质量发展经济大区的总框架已搭好,“三大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制定完善。下一步,渝北将以此为“作战图”,围绕三大产业体系,深入实施“链长制”,聚力打造汽车、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航空物流、创新金融、特色鲜果等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迈上中高端,形成更多的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链条。

  围绕“三个作用” 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

  渝北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江北国际机场、火车北站坐落境内,毗邻长江上游最大集装箱枢纽港,8条高速公路、7条轨道交通交织成网,拥有西部唯一的“空铁公水轨”多式联运枢纽。

  在重庆努力发挥“三个作用”中,渝北理应有更大的担当,走在全市的前列。

  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就是渝北发挥好“三个作用”的发展目标之一。

  今年1月,渝北获得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正式授牌,为渝北对外开放搭建了新的更高平台,属于渝北的临空开放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建设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的机遇到来,渝北绝不会放过。

  渝北在重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中有开放的优势。渝北将把握临空这一最鲜明的特征、最显著的优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深化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效应,力争到2026年实现江北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60万吨、跻身全国前五,5年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成为面向东盟、外联欧美、辐射全球的临空经济、枢纽经济示范窗口和成渝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方面,渝北开始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成立了渝北区口岸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建立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空港枢纽建设专项工作组,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建立由枢纽运营主体重庆机场集团、重庆保税港集团牵头的重庆空港枢纽基地联盟,发起成立辐射150公里半径内物流节点城市的西部地区航空枢纽全产业链大联盟;二是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全力支持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设,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积极争取第五航权,力争引领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三是做好水陆空无缝对接,推动铁路枢纽东环线及机场支线建成投用,加快六横线、洛碛港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建设古路、统景、银花3个铁路站点,大力提升“空铁公水轨”多式联运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过快捷高效的空对空、空对水、空对陆、空对铁无缝衔接,实现货运“零换装”、客运“零换乘”;四是抢抓全球产业链重塑机遇,加快汇集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国际资本等全球高端要素,深化与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合作,打造中新航空物流中转集结中心和全球重要供应链控制中心。

  今年1月,渝北专门召开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大会,推出了“营商环境20条”等“3+1”政策“硬核”举措。

  营商环境是高水平开放的基础。渝北对标国际一流,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并把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区委、区政府的“一号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打造成渝地区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诚信最优、配套最佳的营商环境。

  聚焦数字经济 加快建设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

  打造“标杆城区”,要以建设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为引擎。

  2月16日,重庆仙桃数据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汽车软件产业规划及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将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领域,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创建重庆汽车国际产业园,创建以汽车智能化产业为支柱的中国软件名园。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将引进培育10家带动效应显著的龙头企业、100家创新能力强的核心研发企业、1000家创新发展后劲足的创新企业,汇聚研发人才10000人,带动万亿级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倾力打造的全国首个万人研发汽车软件产业基地,是赋能实体经济,引领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引擎”。

  进入虎年,渝北在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上展现出虎虎生气。

  渝北科技创新基础扎实,综合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连续5年保持全市第一,2020年达到4.4%,2021年预计突破93亿元,比例达到4.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24件、全市第一。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96家、占全市15.68%,市级科技型企业4461家、占全市12.08%,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6家、占全市37.2%,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生态圈。特别是作为“创新引擎”的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已聚集科技型企业250余家、各类研发人员近1万人,成功吸引隶属于国家工信部的信息产业研究院西部分院、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头部企业光庭信息全国第二总部等项目落户,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正在争创“中国软件名园”。

  提高能级,是科创大区建设的核心。渝北牢牢牵住策源性创新这个“牛鼻子”,抢抓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以提升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创新策源能力为重点,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双一流”高校、世界500强企业来区设立科学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着力引进孵化一批具有极强创新力、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引领型、突破型、支撑型的科创载体,力争202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4.8%,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至少5家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努力成为成渝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区。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是渝北要打造的高能级主要策源地。在数据谷内,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构建起“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科研新成果、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策源地。

  目前,数据谷正瞄准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信息、汽车电子等方向加强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涌现更多“从0到1”的成果,争取全市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在渝北产生;同时,联合100余家大数据智能化知名企业共同发起仙桃数据谷创新生态圈会员联盟,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在数据、技术、市场、资金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加速集聚;谷内以华为、传音通讯、中软国际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集群;以ARM、黑芝麻、物奇科技为主的百亿级IC设计产业园;以长安、中科创达、光庭信息、北斗星通为代表的汽车软件产业基地的重庆汽车智能化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已成雏型。

  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

  打造“标杆城区”,百姓的高品质生活,是不可缺少的。渝北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

  渝北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城镇化率已高达89%,高于全市平均近20个百分点。同时,渝北还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乡村振兴的任务很重,已到了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必然阶段。在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中,渝北紧扣“一体化”和“高品质”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公务服务水平,打造美丽宜居城乡环境。

  在城市提升上,渝北做到精准发力。在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目前,正深入实施城市缓堵促畅工程,提速建设城市立交、主次道路、人行过街设施、综合管廊,全面建成中央公园片区“七横五纵”路网体系,11个公共停车场,推动行政企事业单位停车泊位有偿错时共享,用好工程、科技、管理、法治等手段,系统治理出行堵、停车难等“城市病”;同时,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深入实施“养老、育小、扶弱、畅行”四类十项惠民实事,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质集团化办学,让渝北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在卫生体系建设上,积极引进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全面建成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两家“三甲”医院,实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前不久,渝北与华侨城集团签订了正式协议,投资80亿元打造统景温泉5A级景区,中铁集团将在渝北乡村振兴等领域投资500亿元,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心。今年以来,渝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南北大道沿线40万平方米高标准智慧大棚建设。渝北聚焦种子孵化、种苗培育、示范种植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一批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落户园区。同时,做大做强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拓展乡村产业上,依托主城近郊优势,做好“农业+”文章,加快发展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农耕怀旧、生态康养等多形态休闲体验农业及临空指向性强的创意农业、创汇农业、会展农业。力争到2026年,乡村旅游收入、农业增加值、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均翻一番,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生态环境是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渝北以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增光为重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用力改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屡创新高,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试点经验全国推广,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在持续擦亮生态底色中,立足渝北两江环绕、三山列屏实际,拓展“两山”转化路径,释放绿色发展红利反哺生态环境保护,预计投资151亿元,实施五大类67个重点工程和具体项目,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让“好山好水”永驻渝北。

  王彩艳 杨敏 图片除署名外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