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玉林 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
|
王济光(市政协供图) |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
明确方向 鼓舞信心 增强动力
本报记者 颜若雯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仔细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后认为,报告全面总结了2021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工作成效,系统梳理了2022年工作思路,为2022年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鼓舞了信心、增强了动力。
“回顾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黄玉林说。
报告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5.5%左右,黄玉林认为,国家已经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经验,经济发展正向好的方向行进,也具备很多持续发展的好条件,再加上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创新创业潜能巨大,我们一定能顶住压力、越战越勇,实现发展目标。
黄玉林认为,总体而言,报告对2022年的工作安排,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要求,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今年的目标任务设定科学合理,既统筹了当前和长远,又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只要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定能够实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目标。”黄玉林说,报告更加坚定和提振了全国人民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和提振了全国人民对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和提振了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黄玉林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的关系,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充分挖掘内需动力;处理好改革创新与政策调节的关系,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戴娟 周尤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过去一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透过这一组数字,王济光表示,这意味着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就业大局最为稳定的国家。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同步,一系列重大民生领域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以及教育改革、城镇老区改造,无不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奠定了牢固基础。
202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王济光认为,为此报告特别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而提出了要以正确的改革发展逻辑来确定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
在王济光看来,尽管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困难和挑战,但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势态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回顾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调整,从“六稳”“六保”到稳字当头、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王济光认为,可以看到,稳字贯穿了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
报告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王济光认为,这充分反映出经济工作是党在现阶段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两难、多难问题,促进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