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高新区 |
|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 |
|
规划建设中的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 |
早春时节,涪陵大地生机勃发,高质量发展热潮汹涌奔腾:万凯新材料、涪陵页岩气、华峰化工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足马力,用不断刷新的业绩实现工业经济高速增长,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去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利润总额增长79%,全区GDP、规上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居主城新区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利润、税收增速均居全市第一,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总量居全市第三,工业税收占比达70.5%。
这座以“工业立区”的城市,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仍保持着逆势增长。这份亮眼成绩单,呈现在绿色发展的底色上,由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催生。
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立足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彰显‘三个重要’的百万人口战略支点城市”定位,坚持“科创+”“绿色+”,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开放合作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奋力实现“十个新提升”,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涪陵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一年来,涪陵区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培育壮大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助推“三高地三示范区”建设。如今,新思维、新科技、新产业,正汇合成涪陵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现发展理念之变、结构之变、动力之变。
结构之变
以“补链”促“强群” 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强支撑
加速动能转换,涪陵守正创新。
除了继续巩固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材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外,该区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产业增长极。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涓涓细流,在涪陵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产生不间断的化学反应,渐成蓬勃之势,在发展的洪流中,激荡、碰撞出新动能、新业态、新气象。
“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据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这一发展理念,涪陵着力引进和培育代表新经济和高成长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工业产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去年11月签约落户涪陵高新区的吉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进展迅速,正在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高地。年产能12GWh动力电池生产线及相关配套建设完成后,不但将与涪陵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所现有的技术、平台、产业资源形成有效联动,逐步构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竞争力,牵引带动核心元器件设计与制造、新型复合材料和智能制造的产业格局,形成各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还将集聚更多创新产业和高端人才,提升行业集聚效应。
在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涪陵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前期筹划正紧张推进。作为我市首个新能源科创产业园,这里将以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依托,围绕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建成全市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建圈强链、园区辐射、龙头带动、环境吸引……如今,涪陵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不断创新涌现,未来发展格局不断拓宽。
截至去年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达到42.5%,占全区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产值分别增长74.3%、12.2%、9.9%、7.6%、22%,900亿级的材料产业成为产业地标。
动力之变
从“制造”到“智造” 创新驱动成为提质增效新动能
走进新阶段,如何重塑经济新优势,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成为涪陵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制造”走向“智造”是涪陵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机遇。“科技创新是工业增强发展质量优势的关键所在,要牢牢把握这一主攻方向。”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发展的含新量,涪陵定下一个新目标: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
“定位高、涉及面广,科技创新更要有针对性。”据涪陵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涪陵在重塑工业发展动能的时候早已瞄准关键体系、关键产业、关键环节谋好局,落好子。目前,该区正在加快构建的“一区一城一镇八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的“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已初显雏形:涪陵争创国家高新区即将进入验收阶段;千亿级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今年预计规上工业产值将突破500亿元以上;慧谷湖科创小镇建设拉开序幕;8个产业科创基地均由区领导挂帅推动;业内有特色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21个。
瞄准已形成的10条产业链,涪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借此,一批优质工业企业正在崭露头角。
重庆华峰新材料依托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工厂优势,攻克了己二腈“卡脖子”技术,成功建成首套5万吨苯法工艺生产己二腈装置,实现己二腈国产化。
重庆首键药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从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研发到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效能提升……
一边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健全,一边是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涪陵以“科创+”,正逐步加出新优势,亮出新作为。
截至去年底,全区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分别达9个、47个、1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2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660亿元、增长22%。
理念之变
用“转型”换“双赢” 绿色发展成为提档升级快车道
在很多人眼中,化工企业的污染很重。可走进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新厂区,却让人轻易打消这种想法,只见水鸟在水域嬉戏,这里的总排污口的水清澈见底……
“我们如今已是一家现代化的化工企业,工厂的绿色化建设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化涪陵化工曾是一家本土传统化工企业,也曾面临着转型压力。但伴随着实施整体环保技改搬迁,产品转型升级,如今企业不但达到了环保要求,更通过参与园区上下游产业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的新路子。“预计全面达产后,年均工业总产值将提升至5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3亿元。”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彰显了涪陵绿色强区的成效。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双碳’战略正在重塑能源格局和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据涪陵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发展方式可持续,涪陵提出“绿色+”转型,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清洁产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守住绿色发展底线作为产业发展方向。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落实国家能耗“双控”政策,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科技、新装备,全力淘汰低效产能,依法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实施页岩气钻井平台“油改电”等节能改造项目38个,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牵头组建全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攀华再生资源、剑涛铝业2家企业进入工信部再生资源规范企业名单……
传统产业“减污增绿”,新兴产业蓄势崛起,涪陵在工业转型发展中加入更多“节能”和“效率”因子:2021年全区万元GDP能耗预计同比下降5%左右,截至去年底,建成国家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均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数据看发展>>>
智慧绿色成就高品质生活
交通
新能源公交得到优先发展。积极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辆,推进公交车辆的升级换代,促进新能源公交车辆逐步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524辆公交车中,纯电动公交车368辆,占比在70.61%以上;公交充电桩186个,基本实现全区公交首末站全覆盖。
公交智能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已全面实现公交动态智能监控,全区524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和智能终端,实现了公交车辆的科学调度;依托公交IC卡项目,同步自主开发了“交运通”APP系统,为公众提供了出行查询、“交运通”IC卡充值、电子优惠券推送、会员优惠制度服务。
城市
科技赋能智慧城管。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完善,在“大城智管”考评中名列主城都市区前列。初步构建“1+4+N”智慧城管体系,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数字城管全覆盖,派遣处置城市管理问题案件5.3万件;智慧环卫、智慧设施、智慧园林、智慧执法等4个子系统一期建设全面完成;完成1230个停车位智慧停车试点,打造无感支付智能停车。
匠心打造城市环境。修复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营造“园在城中、城在园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美好意境;精心做好城市微更新微改造,完成20余处节点改造,涞滩河节点、通洗路坡坎崖分别入选全市最美街头绿地、最美坡坎崖提名奖。
生态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乌江水质连续两年稳定为优,长江清溪场等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位居主城都市区第3位,PM2.5年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区医疗废物、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建成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78个。完成9家企业VOCs治理、15家企业20台锅炉煤改清、641家涉气中小微企业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三年专项整治,完工医疗废物处理扩能提质项目,全年处置医疗废物961吨,无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赵童 刘玉珮 董韬 图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