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五张“就业答卷”回答“稳从何来”
第012版:人社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五张“就业答卷”回答“稳从何来”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力稳就业 夯实“压舱石”
重庆五张“就业答卷”回答“稳从何来”

    举办招聘会促进更多的人就业

    茶艺培训

    就业帮扶车间

    农业果树专家为村民传授技术,帮助村民创业

    退捕渔民招聘咨询现场

  就业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2021年,重庆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致力于当好百姓就业的“导航员”,发挥牵头职责,用活政策资源、用足稳岗办法、用好创新举措,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以就业之稳,促进了经济之稳、社会之稳、人心之稳。

  一项项政策满怀期待,一项项措施饱含情怀,阳光洒满重庆人民就业路。

  坚持就业优先 主要指标稳中向好

  我市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指标纳入区县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发挥发改、财政、经信、统计、市场监管等部门作用,构建起了全市就业“一盘棋”工作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出台“十四五”就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个专项规划,对就业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推动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

  强化资金保障。就业补助资金近3年年均增长19%,保持只增不减,有力保障了各项就业政策出台和兑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60万人的125.2%,同比增长14.5%;调查失业率低于控制目标。

  坚持减负稳岗 用工需求持续走强

  企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帮助更多的企业稳住岗位,才能让更多百姓端稳“饭碗”。

  我市坚持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稳岗位就是稳就业,从政策支撑、专班保障、资金扶持等方面发力,落实稳就业和企业减负各项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发展。

  一是落实减负稳岗政策。落实“纾困17条”等政策措施,全年失业保险降费25.7亿元,落实就业补助资金13.3亿元,稳定就业岗位近500万个。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放开创业担保贷款户籍限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亿元,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75家,新孵化企业超过2000家。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2.4,需求大于供给。

  二是实施专项用工保障。建立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在保基础、保运转的516家重点企业设立人社服务专员,“一企一策”为企业解决用工14.6万人。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全年为智能终端产业企业招工49.4万人,较2019年增加6.4万人。

  三是按需开展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开发52个新职业培训考核标准,培训65万人次,全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比例达27.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30.4%,缓解了企业技能人才短缺。

  最近,渝北区空港工业园区正大量招工。1月19日一大早,在渝北区空港翊宝人才招募服务中心,前来应聘的人排起了长队。该公司主要招募一线技术工人,刚入职的新员工算上加班补贴每月能拿到约4000元。

  “往年都外出打工,现在我们重庆发展越来越好,岗位也很多,今年我计划在重庆找份工作。”在招聘网站看到消息后,老家在万州的市民万元早早来到招聘现场,寻找合适自己的岗位。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出现节前“招工热”,是由于我市智能终端产业保持增长态势,企业订单充足,企业需要提前储备节后人力。为保障重点电子企业用工,市人力社保局多方搭台,推动企业与市内外中高职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送工合作。截至1月16日,8家重点电子企业累计招工1.7万人,日均招工量上千人。

  坚持精准施策 重点群体保障有力

  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的就业,是我市“兜牢”民生底线的重点工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生力军和“新鲜血液”,如何实现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就业,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困难群体的就业,大多受制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较为单一等因素,就业则更为困难。

  因此,重庆把“稳就业”作为“六稳”工作的头等大事,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困难人员(“一生一困”)的就业问题纳入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事项。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好于预期。全市实施“8个扩大”措施,建立“五方联动”机制,开展实名定制服务,重庆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

  “谢谢人社部门的帮扶,让我在迷茫期找准了方向,顺利就业。”前不久,应届毕业生夏腾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进入了大足区雍溪镇基层管理服务岗。对初入社会的夏腾来说,这样的关怀为他今后的职业道路开了个好头,自己也干得越来越起劲。

  困难群体就业保障有力。我市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深化鲁渝劳务协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全年帮扶城镇困难人员就业12.5万人;全市脱贫人口就业达到77.8万人,超去年规模1.6万人。联合农业农村、退役军人、残联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退役军人、残疾人全部实现“应就尽就”。

  “我没有一技之长,但希望能找一份与渔业相关的工作。”在沙坪坝区人力社保局的一次电话回访时,辖区退捕渔民陈在友提出了自己的就业意愿。当了解到区农委正准备将执法船看管业务外包给劳务公司时,区人力社保局立即进行沟通协调,把陈在友返聘回来从事这项工作。经过转岗培训,老陈顺利入职,每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从“打渔人”到“护渔人”,不变的是工作地点,变化的是工作方式。他说:“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碧水,这样的日子更有意义。”

  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我市实施稳岗留工和返岗复工专项行动,建立“六步工作法”,开展劳务协作和劳务品牌建设,全市816.2万名农民工实现就业。

  坚持资源整合 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在位于重庆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的直播间里,每周五下午都会上演一场“直播招聘”,只见七八家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人员化身主播“直播带岗”,以短视频展示工作环境,在线解答求职人员的疑问,还有老员工“现身说法”畅谈工作感受……依托重庆人社部门推出的智能就业平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还可在线上完成简历投递、远程面试、电子合同签订等求职招聘全流程。

  去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潘思静就尝了个鲜,参加“直播招聘”成功入职一家企业的审计员岗位。“以这种方式找工作,我足不出户就了解了公司的办公环境,在家就可参加视频面试,从求职到入职的时间也很短。”潘思静说。

  为提升就业服务效能,我市一方面实行“市内+市外”联动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川渝通办”服务平台,办理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等超9.2万件。推动“一区”带“两群”发展,“一区”为“两群”提供就业岗位5.6万个。在广东、四川等主要外出务工省市设立25个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和15个省市设立101个送工保障基地,为外出农民工和来渝劳动者提供就近就地服务。

  一方面“公共+市场”协同发力。发挥全市2800余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1.4万名劳务经纪人作用,建成全市人力资源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就业、创业、培训、人力资本四大联盟,推动人力资源与岗位信息有效对接。

  同时“线上+线下”统筹推进。建成“智能就业”平台,30项就业公共服务实现“全渝通办”“一网通办”;搭建直播招聘平台,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万余场次,发布就业岗位超过510万个,累计帮助就业近30万人。

  坚持系统治理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021年底,随着最后一笔钱拨出,江津某建筑集团拖欠的农民工工资40余万元全部付清。“我们能够这么快得到拖欠的工资,全靠政府为我们调解讨薪。”农民工陈开云看了又看收到的到账短信,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维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我市坚持系统治理——

  保障劳动权益。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施意见,从依法规范用工、健全制度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强化多方联动4个方面,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保护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建立农民工劳动争议绿色通道和柔性调解机制,仲裁结案率100%。

  根治欠薪顽疾。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全市3966个在建项目“一金三制”基本实现全覆盖。依法查处欠薪案件,依法受理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开展冬季专项治理行动,建立“一项目一方案,一项目一专班、一项目一时限”工作机制,全力化解欠薪隐患。

  2022年,我市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保全市就业大局稳定。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市人社局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