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天空放晴,渝北区统景镇中华村一组村民吴国民家的院坝会也开始了。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鉴别真假农资的院坝会。
台上的讲解员是来自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工作人员代伟、刘大智,听众则是中华村的10多位果农。
“各位老辈子,新年好!现在正值春耕备耕的重要时期,大家一定要到正规门店去购买农资,谨防上当受骗,同时还要保存好票据。”见大家落座,代伟走上台第一个发言。
“小伙子,我按要求施的复合肥,为啥去年柑橘还减产一半?”70岁的果农桂全禄问。“老禄,你还好意思问,还不是因为你贪便宜买到了假化肥。”一旁的吴国民拆台,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今天我们到村里来,就是跟大家讲解几招辨别真假农资的方法。”见大家听得起劲,一旁的刘大智拿起两包种子接过话:“购买农资时,大家一要看农资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编号,二要看有无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三要看农资产品适用的范围……”
代伟介绍,目前全市从事农资销售的经销商有5000余家。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春雷农资打假行动,全市农资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售卖、生产假农资的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全市农资产品质量、包装也有了统一的规范。但是,农资产品销售仍不时出现虚假宣传误导农民的事。针对这一新情况,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农业执法队员、乡镇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等上千人次,来到生产企业、农资门店或走进农家,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宣讲鉴别真假农资的知识,确保春耕生产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