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特色教育 助力“双减”有效开展改革创新 重庆进入全学科育人新时代
第036版:开新局 向未来 两会专题·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创客”特色教育 助力“双减”有效开展
改革创新 重庆进入全学科育人新时代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区域学科育德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 重庆进入全学科育人新时代

    德育主题教研工作会

  在学校教育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学科课程育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

  2007年,我市启动重庆市中小学“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2009年,我市颁布实施《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以《中小学课程育德有效策略实践探索》项目为重要载体,通过实证调查、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行动研究,持续推进了学科育德深入开展,形成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成果,该项系列成果获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先行先试

  探索从理念到落地的新路径

  学科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早在十几年前,我市就开启“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该工程致力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课程育德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科学育人,推动我市德育工作求新突破、创高水平、上新台阶。

  作为教育高品质发展的“引擎”和“智库”,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走在了先行先试的道路上,围绕《中小学课程育德有效策略实践探索》课题探索,以科研的力量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理念先行,整体把握。市教科院提出“课程育德”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涵养道德品质的过程,课程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完整人性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必然途径,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德育资源,应该以提高自己育德能力为重点,努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标准领路,精准发力。市教科院通过系列课程育德论坛活动、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活动,系统研究中小学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德育要点,构建了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的评价标准,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努力使“关爱、责任、规则、诚信”等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承。同时,根据目标不断修订完善中小学23个学科的学科育德要求和要点,并理清了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各自具有的明理的功能和陶冶功能,为教师找准学科内容中的育德点提供方便。

  体系构建,精巧施力。市教科院探索出了学科育德的方法体系,指导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中寻找恰当的育德结合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生长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成为道德成长基础,创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促进全学科育德的有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市教科院初等教育研究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编写著述《新时代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对各个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演进、特点、基本要求、实施路径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提炼。市教科院中教所强化学科课程思政,在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研渗透课程思政内容,名著阅读课程化研究,首届中小学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等活动,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力。

  可以看到,重庆的中小学学科育德的经验从顶层设计入手,将课程的行政执行力和专家研究的学术力结合起来,改变“单兵突进”“典型示范”的一般模式,走出了区域性推进全学科育德新路径。

  重点突破

  创新区域性推进课程育德新经验

  课程育人是《中小学德育指南》首推的第一育人途径,但是课程育德的实际常态不容乐观,课程育什么德?怎么育德?

  学科育德是回归课程属性、教育属性的本来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质量突破的固本之策,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真正落实。学科育德应从课程目标重心、实施方式、课堂主线、教师角色、课堂场域、课堂文化、育德要素、价值融入、价值指向等方面实现课堂变革。

  基于此,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采取“三统合”,直指学科育德核心,提高学科育德实效。

  研究与决策统合。将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决策咨询、行政推动结合在一起,确保在缜密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行政推进,保障行政决策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行性。

  问题诊断与理论构统合。针对课程育德目标、内容等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重庆德育网”的网络调研平台,获得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确保理论构想的针对性。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统合。通过专题研究、举办论坛、开展优质课竞赛和优秀论文评选等方式,确保课程育德理论研究转化为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

  通过全市范围的学科育德探索活动,涌现出一大批课程育德优质课程资源,课程育德已在重庆区域教育中成为一张耀眼的名片,创新区域性推进课程育德,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先进经验。

  价值引导

  彰显新时代学科育德新作为

  重庆八中物理学科梅春练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课程则是有效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都是课程综合育德的重要途径。”她的物理学科育德案例分别在彭水、开州、沙坪坝区片区主题教研工作会上得到交流。

  开州汉丰九小朱占超老师认为:“数学学科育德的本质内涵是从数学本身的价值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学科中的育德资源,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德育资源的辅助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们切实受到德育熏陶,进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她的《一亿有多大》传递的不仅仅是数学思维,同时还呈现了积善成德的育人价值。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教师王端在《新文化运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后设计以“中华民族的脊梁,我想对您说”开头,书写感想的作业,让学生明白先辈的不易,以及自身的责任。

  这些都是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育德的生动案例。通过几年实践探索,重庆中小学学科育德已经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重庆市学科课程育德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践行,更加强调激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关注课程学习中生命价值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进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课程育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中小学的课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真正促进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机制建设。打通了学校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相联系的通道,带动了学校各学科的老师协同育人。

  学科教师育德意识的逐步增强,老师普遍树立了学科育德意识,不仅掌握学科教学中育德的方法,增强了学科育德的实效性。还懂得了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教育智慧都是育德的重要因素,要育德于于无声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科育德理念和方法的推动下,各中小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本式课堂”“生本式课堂”大量的涌现,教师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教师们为学生创设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师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进步。

  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不仅带来了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育德的生机与活力,而且得到专家高度好评,认为“中小学学科育德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区域性‘立德树人’的方向、路径和方法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全面推广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面向未来,市教科院将继续深入开展学科育德的实践研究,探索更多新思路,形成更多好经验,为重庆教育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杨昌义 范卿泽 谭轹纱 图片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