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展性支持课程西班牙口语项目 |
 |
沙区实验一小英语教师盛倩执教精备课兼国际理解课 |
 |
沙区实验一小区级精品课程民乐 学生演奏现场 |
 |
校长黄玲参加中加国际三地校长云交流 |
 |
沙区实验一小学生二十四节气研学旅行 |
“双减”背景下,如何让教育返璞归真?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沙区实验一小”)瞄准“双减”下的教育痛点难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标,以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质量、开展课后服务、强化师资力量为主要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营造出“轻负高质”的浓厚氛围,让“减负”与“提质”同行,促进学校育人水平提升,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构建作业新样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精选作业内容,沙区实验一小根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大单元要求体现整体性,开发“我的作业清单”,严控作业总量,遵循政策规定,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后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课后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作业清单”公示了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情况,宜于家校联动,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生作业是撬动素质评价的重要载体。沙区实验一小以“作业水平等级+作业行为等级”诱发学生反思意识,以“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明确学生学习方向,以“等级+激励性简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兼具思维碰撞和趣味新意。
学校开展“和家长一起读”“阅读小达人”等阅读活动,举行“美食推荐官”“让我来介绍”等口语交际活动,还加入绘制民间故事连环画等形式,让语文作业的菜单更丰富。
数学作业的设计上不再是单一的计算练习,“24点”“抢牌说关系”“灯谜猜猜猜”等口头作业,“超市购物”“做单元小报”等综合实践作业,成为学生的作业多选项……
“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沙区实验一小各科作业的“面孔”悄悄在发生改变。
沙区实验一小认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让作业减负增效,关键看减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否能实现“增效”。
据了解,沙区实验一小遵循学段特点、把握学生学情,注重差异化、弹性化、多样化,研究制定了“作业管理制度”,构建起作业管理的组织推进机制,落实“双减”作业布置与过程性管理、评价,用作业“小切口”助力双减“大改革”。
为让作业“减量不减质,走新更走心”,沙区实验一小以“改变作业形式,提高学习兴趣”为重心,从作业种类、作业层次、作业布置“三个维度”入手,分别将书面、口头和综合实践作业相结合,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业相结合,全员性和选择性作业相结合,在抓住核心知识点演练的同时,减掉了冗长重复机械训练的作业,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接下来,沙区实验一小将加强作业的“量体裁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做到学有所获。
聚焦课堂主阵地
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请同学们一边细细品读体会课文,一边勾画、圈点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正在观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我会感叹它的神奇,并开心地拿着相机拍摄。”
“我想我会朝着大潮呐喊,看看声音能传多远,还会跟爸爸妈妈分享这样的壮丽画面。”
……
在语文老师吴斯执教四年级的《观潮》“精备课”上,师生之间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交流着。
整堂课上,吴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勾画语句提取关键词句,让他们联系生活进行体验,进而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实现边读边想象,最终熟读成诵。学生既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更理解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提升了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这是沙区实验一小“精备常态教学,推动课堂提质”的一个生动实践。“双减”背景下,学校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新途径,目前已经开展了126节“精备课”。
“‘双减’能否‘减’下去,要看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提’上来,确保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沙区实验一小校长黄玲说。
近年来,沙区实验一小守正创新,一方面守好课堂主阵地,另一方面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促进“减负提质”真正地落到实处。
基于区域多元、开放、包容的“学本式卓越课堂”,沙区实验一小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改革方向,以“先学后导,互助展评”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沙区实验一小立足“凸显核心素养,站稳儿童立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在构建好“童本课堂”的基础上,打造了“凝聚先进教学思想,融入丰富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精备课”,形成和谐的、生态的课堂学习氛围,启迪学生智慧,实现主动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沙区实验一小进一步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老师在课堂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工作,助力“双减”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课后服务花样多
满足学生个性多元的发展需求
“娃儿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还能参加课后服务,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也解决了我们家长难以接送的‘三点半’难题。”“很明显的感觉是娃儿的睡觉时间更充足了。”……
“双减”落地接近一个学期,沙区实验一小的家长们纷纷感受到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新变化。这得益于作业的减少,课堂更高效,还归功于课后服务的深入开展。
提供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沙区实验一小以“自愿、自主”的原则,推进基础性托管和拓展性托管:用好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作业,解答学生疑难,并拓展课后服务的渠道,开展了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多项学生社团活动。
同时,沙区实验一小整合校内校外的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校地合作,发挥青少年科普阵地作用,开展体验式、主题式、项目式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加油站”。
与此同时,学校在认真落实“双减”工作,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高质量、多样化后,又开始探寻课后服务的“升级版”——开设多层次的“发展性支持课程”。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发展性支持课程”是沙区实验一小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一个创意举措,是对参与课后服务,且自主管理学业,提前完成作业的孩子给予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课程项目包括昆虫课、围棋、乒乓球、日语口语、西班牙口语、戏剧表演、数学高阶思维发展、名著导读及趣味体育等13项。
比如,一年级的“昆虫课”,老师主要会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昆虫的形态结构,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种子;四、五、六年级的“西班牙口语课”,老师主要会教学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口语,并了解相关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六年级的“名著导读”,老师主要会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的经典名著,引领他们去阅读,从名著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发展性支持课程”有声有色地开展,离不开“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师资。沙区实验一小集结校内勇于创新、教艺精湛、能力突出的师资力量,也从校外企业、行业外聘了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任教,共同构成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教师,承担“发展性支持课程”的教学。
“学校还将因校制宜,建立更为全面的课后服务机制,引进家长资源、志愿者资源与技能人才资源,让这些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增强课后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校校长黄玲说。
链接>>>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0月12日,数学教研组的“双减论坛”率先开讲,在教研组长的领衔下,各学科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减负提质、五项管理”两个中心命题,举全组之力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学习单元背景下分层创新作业设计”,力争探索出减负提质的有效策略。
10月15日,语文教研组“双减论坛”拉开帷幕,对“一年级:初入学的小萌新”、“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设计与管理”、“三年级:小星星们的作业清单”等6个年级的作业设计展开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10月20日,沙区实验一小综合学科教研组举行了以“学习单元背景下分层创新作业设计”为主题的“双减论坛”。综合教研组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信5个学科,分别交流研究了作业创新、评价改革、课堂提质……
这样的学科“双减论坛”开展已在沙区实验一小形成常态,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推动教研组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实现了高位发展。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减负提质”的核心。沙区实验一小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以树师徳典型、文化涵养师徳项目推动等各种方式,引领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通过跟岗实践、课题研究、理论研究、青蓝工程、展示课等培训、交流活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他们基于学生的教学能力、基于教学的研究能力、基于素养的评价能力,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兼具爱心与慧心的童心教师队伍。
此外,沙区实验一小建立健全了教师业务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了教职工激励机制,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更优质的职业保障、更温暖的关心问候,增强了老师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周珣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