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始终用好“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宝贵经验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川渝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做好四个协同
第012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持续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
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始终用好“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宝贵经验
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
川渝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做好四个协同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川渝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做好四个协同

邓维斌 戴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经济增长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加速重塑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促进川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至关重要。

  协同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新实力。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联合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深厚积淀,聚焦通信电子、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瞄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发展方向,联合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研发与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打造“空铁公水”一体化国际货运中心和若干区域物流中心,完善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网络,打造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粮油、中药材、柑橘、脆李、柠檬种植和生猪养殖力度,加强农产品采摘、分拣、加工、仓储、冷链等一体化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特色农产品基地。四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立足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需求,充分发挥要素成本低、市场容量大和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制定承接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和目录,大力承接绿色环保和前景较好的产业链转移。

  协同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促进数字经济赋能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千兆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加速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联合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互联互通、重点行业节点共建共享共用,为川渝两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夯实根基。二是打造数字产业化高地。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延伸产业链,补齐产业短板,加快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产业,联手打造“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三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空间链、金融链等全产业链和研发、制造、服务等全价值链优化重构。四是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渝快办”与“天府通办”对接,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围绕“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推动两地城市运行系统在各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开发应用,升级打造“三融五跨”综合应用场景,实现川渝两地“一卡通行”。

  协同强化产业分工,形成优势互补新局面。推动川渝两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基础。一是加强核心城市与次级城市产业协同。促进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加速从“同构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强化次级城市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形成与两大核心城市发展高效协同。二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健全产业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协作配套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实现龙头企业引领、中型企业支撑、小型企业补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引导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川渝两地企业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促合作,在细分市场上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四是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圈。加快建设产业供需信息线上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川渝两地企业广泛开展“互采互供”,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生态共建、要素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互通,协同打造区域品牌,构建起产业良性发展生态圈。

  协同推动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新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着力创新平台布局打造。依托两江协同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等重要载体,统筹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性能实验室和产业创新平台,打造梯次布局、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强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共享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施设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联合开展协同攻关,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在共性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成立川渝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创新深度合作。四是加速创新人才集聚。优化人才评价和使用环境,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川渝高校特色和优势,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供给。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