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龙坡区中医院门诊大楼 |
 |
九龙坡区中医院张仲景广场 |
 |
小针刀 |
 |
督灸 |
 |
九龙坡区中医院新院区规划图 |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创建于1975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九龙坡区中医院在科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均取得不菲成绩,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均位于重庆市前列。
46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医院始终秉持“立德明道、济世惠明”的院训和“弘扬国粹、造福百姓”的宗旨,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便捷的服务流程、优质的服务细节、良好的医德医风”服务每一位患者,全心全意为辖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 传承千年岐黄精神
12月19日,“龙的传人,岐黄精神——中国(重庆)2021中医药文化节九龙坡区分会场暨九龙坡区中医院第三届膏方节”活动,在九龙坡区中医院门诊广场正式拉开帷幕。《八段锦》《手语舞》团体表演、《龙的传人,岐黄精神》VCR首发、文化节启幕……本次活动由启动仪式、授旗仪式、中医医联体签约、中医养生文化微论坛、群众体验中医药文化活动五部分组成。
当天的中医养生文化微论坛上,九龙坡区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彭支莲作为论坛主持人,与在座6位专家一起探讨中医养生文化。重庆医科大学教授洪蕾,为大家解答了冬至为什么要进行中医养生,中医在养生中的独特作用;重庆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王竹行解读了中医如何改善失眠;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的入室弟子、九龙坡区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邹洪宇带来了马有度教授的中医养生理念;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叶秀英漫谈女性的中医养生保健;九龙坡区名中医易富荣带来了老年人养生的注意事项;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唐成林谈到了中医养生的广阔发展前景,令现场观众受益良多。
区卫生健康委主任邢雅翕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作为全市经济重镇、历史厚镇,九龙坡区正在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奋力推动“三高三宜三率先”愿景成为壮丽现实,共建共享130万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文化铸就发展之基 规划引领强院之路
九龙坡区中医院是重庆市首批“三甲”医院,医疗水平位于重庆市前列,近年来加强医院整体建设,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九龙坡区中医院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一个“中”字,中医药文化是中医院建设发展之魂。在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九龙坡区中医院始终把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贯穿于医院发展全过程:成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五年规划(2019年-2023年)》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院徽;不断完善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行为规范体系,规范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医院建筑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庭院建筑风格,将中医药文化元素与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纳入年度工作规划,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与考核制度;在具体的诊疗方案当中,医院各临床科室均制定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通过各种诊疗措施,不断完善和强化中医优势病种,达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突出特色优势、推动专科建设的目的。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医院始终秉持“立德明道、济世惠民”的院训,贯彻“弘扬国粹、造福百姓”的办院宗旨,实施“中医立院、科技兴院、人才名院、服务强院”的发展战略,坚持“精湛的医疗技术、便捷的服务流程、优质的服务细节、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发展思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探索出了一条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的办院之路,为医院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名医名科相得益彰 仁心仁术质量至上
在医院全体员工奋发图强之下,医院建设初具规模,骨伤科、针灸科、肿瘤科、推拿疼痛科、妇产科成为具有显著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
骨伤科始建于1975年,集医疗、教学、科研与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中医特色显著,数十年享誉渝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正骨术是巴渝正骨学术流派的重要传承者和代表,九龙坡区中医院根据市名老中医魏德海的治疗经验,总结出“顺势而为,刚柔相济、稳准轻巧、流畅精简”的16字正骨手法。在临床治疗中,突出中医药的三期辩证,采用小夹板固定,内服、外敷中药,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患者痛苦,疗效显著。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下,同时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开展了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置换、关节镜手术、显微外科等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费用少、时间短、效果好的优势。目前科室拥有5种外敷制剂及多个专科验方,均取得良好疗效。
“让每一位经我治疗的患者都能康复,生活平安幸福,就是我的梦想”,秉承这个理念,骨伤科主任马秋野在临床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在他带领下,医院骨伤科知名度越来越高,从当初1个科室发展至现在4个,每年收治住院患者3000多人次,全年接诊7万余例。他带领团队专研探索复杂骨科创伤、脊柱内固定、脊柱椎体成形术、椎间孔镜及关节镜技术等,获得10余项国家新型发明专利。
针灸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重庆市重点专科”、九龙坡区中医院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开展针灸推拿、小针刀、穴位埋线、整脊治疗、银质针、圆利针、神经阻滞、穴位注射、康复训练等诊疗技术。
“醒脑开窍”针刺法由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历经30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已形成“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九龙坡区中医院与时俱进,引进“醒脑开窍”针刺法,派医生学习,实践,学成后在医院进行推广教学,对于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截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等各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腰痛病是针灸科常治疾病,为达到缩短治疗时间,缓解病患疼痛的目的,科室邀请张宽平、万飞两位重庆市针灸大师,指导科室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从手法、力度、时间三方面教学,提高了科室整体临床水平,缓解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中医治疗优势体现,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肿瘤科是区内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下的化疗、靶向治疗,市内较早(2016年)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的科室。近年来推出以中医、西医、营养三者联合进行肿瘤晚期患者安宁疗护的“三元一体”特色疗法,在难治性癌痛以及癌性肠梗阻、癌性胸水、癌性恶病质(虚劳)的联合治疗中取得可喜进步。
“花最少的钱,解决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肿瘤科主任沈建谈到。他经手的2万余例病人中,因为经济条件及对病症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没有得到专业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选择西医,这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以及承受身体上的疼痛,中医治疗具有高效、简便、价廉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疗法,能让病人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病情,延长寿命。根据“三元一体”特色疗法,医院正规划把营养科加进肿瘤科里,给患者制定专门的营养食谱,让患者得到最精细化的护疗。
“社会上对中医是否能治病有很多争论,中医并不是只有缓解病情的基础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是远超同时代西医的”,沈建认为。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对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是非常适应的。
推拿疼痛科是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全科医护人员秉承“仁心仁术,至诚至精”的服务理念为广大疼痛患者提供专业、优质、高效、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科室采用以推拿手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及内分泌失调等各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共开展了推拿等11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医整脊”、“小针刀”、“火龙罐”是科室治疗特色,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据悉,推拿疼痛科现已设有膝痹病专科门诊及住院病区,床位数70张,年住院病人1700余人次,业务总量在全市同类科室中名列前茅。
妇产科是重庆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九龙坡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优生健康检查教育与指导机构、国家孕产妇健康管理定点服务机构,专业齐全,技术过硬,设备先进,中医特色突出,妇科微创技术、产科急诊急救、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等专业能力区内领先。
科室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治疗理念,中医特色突出、西医技术全面。开展不孕症、月经失调、先兆流产、妇科炎症、妇科肿瘤、围绝经期疾病、宫颈疾病等妇科疾病的检查和诊治。全面开展微创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在治疗不孕症、妇科肿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等疾病方面处于区内领先地位。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也为孕产妇提供孕前、孕期、分娩、产后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
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自研中医专科制剂7项。利用中医特色技术,全面开展穴位埋线、穴位贴敷、中药熏蒸、耳穴、皮内针、雷火灸、督灸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功能性难治性妇科疾病。形成了“温肾活血法结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孕症”、“温肾扶阳法治疗癥瘕”、“温肾扶阳法治疗月经病”的三大专科特色研究方向。
弘扬医者仁心精神 打造优秀医疗团队
以医促研,以研助医,双轮驱动,共同发展。九龙坡区中医院坚持科研兴院,推动继承与创新,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人才是发展之本,医院领导把建立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和人才梯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近几年,医院加大力度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为61.26%,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60.5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比例100%。除外科、妇产科外的临床科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均≥60%。
在“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九龙坡区中医院明确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优化中医药人员结构的具体措施,制定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政策;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到位率100%,周期内,市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立项19项,结题6项;承担市级以上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81项,其中国家级2项;开展全院性“西学中”培训2次,临床科室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比例达到100%。
作为重庆市中医住院(全科)医师规范化规培基地,有继续教育规划、实施方案,有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招收规培学员50人,协同培养156人。
经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医院已经锻造了4支过硬的队伍:一支团结进取、群策群力的领导班子队伍;一支承上启下,有战斗力的中层干部队伍;一支在学科上有创新、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一支高学历、有活力的博士、硕士生队伍。
远瞻未来胸有成竹 高扬风帆再谱华章
近几年,九龙坡区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全区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超过35%;2020年疫情暴发后,全市率先面向社会发放了预防中药汤剂,守好了一方平安;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区委区政府决定投入18亿元,启动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加快推动全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十四五”开局之年,九龙坡区中医院巩固建设成果,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医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院党委狠抓落实,不断提升组织建设水平,班子成员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积极开展调研走访、督促检查;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收费、院内招标采购流程、疫情防控防专项资金和防护物资等专项督查,动态梳理廉政风险点,不断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监管流程,风清气正氛围逐年增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经过46年风雨征程的洗礼之后,九龙坡区中医院将以更高昂的姿态、更宽广的情怀和更豪迈的气慨,为九龙坡区130万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再谱华章。
郑倩 图片由九龙坡区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