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带大农村”是我市基本市情。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如何让农村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各级党组织面对的“必答题”。持续用功激活“三农”内生动力,在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做增量,不断解决“寡”的问题,才能让基层群众在推动发展中分享愈发丰厚的“蛋糕”,有效提升靠奋斗通向共同富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统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动共同富裕,补齐产业短板,才能为持续提升农民群众可支配收入做增量。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因业制宜规划特色产业,既不搞千篇一律好看不增收的“景观产业”,也不搞不服水土难以复制推广的“盆景工程”,而是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用好用活广袤农村生物资源、气候条件多样性等特色优势,在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基础上,在“一乡一策”“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引导农民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向发展多样化的特色农产品转移,在优化生态中持续助农增收,为推动农村群众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迈向幸福生活,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接续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实现乡村振兴,在出台惠民政策上做增量。比如,对农村低收入群众来说,可以延伸细化“三变”改革措施,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农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再比如,在落实“四个不摘”当中融入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同时,用好各界合力,给“稳得住”和“能致富”持续加劲,做大做强增量“蛋糕”。
解决共同富裕“寡”的问题,还要在基层吸聚人才上做增量,让优秀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决定性动力。当前,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愿奉献、有担当、懂技术、知农爱农的青年人才。要不断完善人才为核心的乡村振兴生产要素配置机制,用事业和未来吸引优秀青年企业家、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到乡村创业就业。乡村生活更具吸引力、乡村事业更具激励力,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使巴渝大地唱响共同富裕“田园牧歌”。
(作者系荣昌区网信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