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即将走过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理论的力量。
今天,我们隆重推出重庆日报“2021年度理论热词盘点”策划专版。让我们一起在这些热词中总结过往,展望未来,不负光阴,砥砺前行。
伟大建党精神
徐茂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奠基于建党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实践的产物;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熔铸成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凝结着百年奋斗的伟大品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属于伟大建党精神认知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属于伟大建党精神行动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践行指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属于伟大建党精神意志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伟大建党精神情怀层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立场。这四个层面的内涵紧密联系、内在贯通,形成有机系统。其中,“认知”“情怀”“意志”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义,而“行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外在践行,内在要义为外在践行奠定基础,外在践行利于内在要义实现。
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伟大建党实践,是共产党人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守护好党的宝贵精神源头,赓续好党的红色血脉,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坚持自我革命,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历史主动精神
王贵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守初心使命、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创造了许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尊重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引领时代发展,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担当、敢闯敢为,积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将正确的历史认识转化为主动预见未来、创造未来的实际行动。一是要尊重历史规律。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并自觉转化为改造世界、开创未来的能动力量。二是要顺应历史潮流。世界形势波谲云诡,时代大潮奔涌而来。我们要在全面认识和把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迎接潮流、顺应潮流、驾驭潮流,还要迎战逆风浪、勇开顶风船,在时代大潮中愈挫愈勇、愈战愈强。三是要引领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仍准确地预言着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只要我们尊重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秉持闯关夺隘、善作善成的意志品格,永葆功成有我的责任担当、未雨绸缪的远见意识、勇毅前行的奋斗姿态,积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就一定能够引领时代朝着美好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过程人民民主
冉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鲜明展示了我们党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的坚定立场,为新时代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主、发展民主、实现民主的伟大创造,是党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体现在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方面法律制度和具体工作上,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够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
人类文明新形态
苗国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对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在“五大文明”的意蕴内涵,体现了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和谐统一的文明结构;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新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实现路径,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新在“天下为公”的境界格局,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天下情怀。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砥砺奋进,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二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一体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思维,充分谋划战略布局中的“变”与“不变”,抢抓机遇、化解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扬光大。
(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分中心教授)
脱贫攻坚精神
郑洁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和引领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其中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特质,竖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其丰富内涵可理解为:“上下同心”体现了团结精神、“尽锐出战”体现了决胜精神、“精准务实”体现了科学精神、“开拓创新”体现了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体现了担当精神、“不负人民”体现了为民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脱贫攻坚精神。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新的风险挑战、新的主要矛盾,要以“上下同心”的团结精神和“尽锐出战”的决胜精神,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举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以“精准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干事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以“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和“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汇聚磅礴伟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吴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一光荣的时刻必将永远记录在历史的丰碑,具有重大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近代以来,由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摆脱贫困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前进道路的艰辛探索与不懈追求,表明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理论价值鲜明。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创新。以脱贫攻坚为标志性工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孕育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断成熟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展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独特魅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现实意义重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纵向地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横向地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大事件,极大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进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刘倩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既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提出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完整勾勒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多领域的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
碳达峰 碳中和
孙凌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碳达峰、碳中和明确写入其中,极大彰显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达峰代表年度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碳中和强调碳排放与碳去除实现平衡,即在一段时间内人为碳排放源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人为吸收汇达到平衡的状态。
做好“双碳”工作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由于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都会涉及到碳排放问题,推进“双碳”任务必然要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多管齐下。从整体上看,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以政策、市场、金融和技术为支撑,从能源系统转型优化、工业系统转型升级、交通能源动力系统清洁化发展、建筑系统能效提升、负碳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协同开展行动,从而推动低碳或零碳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齐头并进,力争实现减碳和经济增长双赢。从具体路径看,一要大力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升级,科学合理控制高耗能、高碳排放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二要大力促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碳,实施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三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领域改革创新,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力度,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四要着力加大植树造林种草治沙力度,坚持碳存量和增量“两手抓”,在减少生产生活必要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同时,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存量,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