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2012年,在儿子不幸去世后,龚光荣夫妇按照儿子生前遗愿,捐献其遗体器官,两名眼疾患者因此重见光明。从此,他们深刻体会到遗体器官捐献是在用爱为生命续航,决心宣传发动更多人参加遗体捐献,汇集点亮更多的爱与希望。近年来,他们用自己的坚持,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孕育一个个延续生命的希望。
“你是万大哥吗?我姓龚,昨天我们通了电话。”12月19日,第七届重庆市道德模范、江津区德感街道南华社区居民龚光荣和几名志愿者走进江津区人民医院,找到卧床养病的万德云。
龚光荣将几份遗体器官捐献宣传资料摆放在病床上,一份一份向万德云介绍。
“子女同意吗?”“细节都看清楚了?”得到肯定答复后,龚光荣郑重地拿出《重庆市遗体(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帮万德云填上个人资料。最后,万德云签字捐献了遗体、眼角膜和全部器官。
2012年,龚光荣的人生遭遇了一场巨变——27岁的独子龚莜植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去世前一个多月,病床上的儿子突然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要求:“爸爸,我生病一年多,得到了社会各界很多捐助,我无以为报,就把器官和遗体捐了吧。”
2012年9月,龚筱植停止了心跳。按照儿子的遗愿,龚光荣夫妇向重庆医科大学捐献了龚筱植的遗体及眼角膜。4天后,重庆医科大学发来感谢信:龚筱植的眼角膜被成功移植,帮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那一刻,龚光荣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感觉儿子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他还看着这个世界!”
2014年初,龚光荣、李洪玉前往江津区红十字会,正式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注册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夫妻俩也成为德感街道南华社区第一个签订遗体捐赠协议的家庭。
“我想成为生命的传递者。”龚光荣表示,为动员更多人加入遗体捐献的行列,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多次前往江津区红十字会拿资料、向工作人员请教,积极补习专业知识。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流程后,龚光荣将居民眼中“犯忌讳”的语句编成了“言子儿”。小区院坝、滨江路,哪里人群集中,他去哪里集中宣讲,面对大家的冷嘲热讽,龚光荣始终耐心解释,不时来段笑话逗得大伙开怀大笑,又在不知不觉中将话题引回到遗体器官捐献上来,慢慢降低大家的反感和敏感。
近年来,龚光荣夫妇共发展215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最年轻的19岁,最年长85岁,其中一半来自他们所在的南华社区。2019年12月,龚光荣写下入党申请书,今年8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他说:“我们不能够左右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捐献拓宽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