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美好新生活 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第023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歌唱美好新生活 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歌唱美好新生活 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渝唱响“天籁之音”

    苗族飞歌《革东飞歌》

    土家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

    石柱土家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12月17日至19日,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渝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歌选手、专家学者等齐聚武陵山区,通过开幕式演出、原生民歌展演、原生民歌专题学术研讨会(线上)、原生民歌进景区、中国民歌专题文献特展(线上)和闭幕式演出六大主体内容,共同唱响中华好声音,歌唱美好新生活,弘扬中国民歌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助推武陵山区(渝东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唱出好声音

  展演活动精彩纷呈

  山歌、号子、渔歌、小调……12月17日晚,在川江号子、土家族民歌、羌族山歌等15个精彩节目中,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彭水县拉开帷幕。

  中国原生民歌节是文化和旅游部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原生民歌举办的重大文化活动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歌及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推动创新发展的文化盛会,以原生民歌的展示为主要内容,每两年举办一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并已成为我国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黔江区人民政府、石柱县人民政府、彭水县人民政府承办,以“歌唱美好新生活”为活动主题,旨在全面展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民歌,为传统民歌及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搭建展示、交流、弘扬的平台,加强各民族民歌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弘扬中国民歌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

  开幕式演出后,原生民歌展演、原生民歌专题学术研讨会(线上)、原生民歌进景区、中国民歌专题文献特展(线上)、闭幕式演出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次第举行。

  其中,原生民歌展演在黔江土家十三寨、黔江濯水古镇和石柱县体育场三地精彩上演。在黔江土家十三寨展演场,随着苗族飞歌《革东飞歌》、蒙古族爬山调《西口情歌》、壮族欢哈《生活美如霞》、白族白曲《东山放羊调东山放羊调》、达斡尔族民歌《新疆达斡尔族民歌联唱》等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歌曲的精彩上演,高亢激昂的歌声响彻山寨,现场氛围热烈异常。在黔江濯水古镇展演场,山西河曲民歌、崇明山歌、壮族嘹歌、侗族琵琶歌以及畲族双音、巢湖民歌、乳源瑶歌、兴国民歌、傈僳族民歌、重庆啰儿调等民歌犹如天籁之音,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石柱展演场,展演节目既包括《迎客歌》等歌颂美好生活的经典曲目,也包括《莳秧歌》《田野欢歌》等传统劳动歌曲,还有《心中的歌儿献给党》《沂蒙山小调》等优秀曲目,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展演中还穿插评委点评、民歌演员采访、民族文化互动等环节,让现场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原生民歌的独特魅力。

  闭幕式演出以各地各族原声民歌展演为形态,以“生活·生命·生机”为主脉,共分为序曲·江山、上篇·生活、中篇·生命、下篇·生机、尾声·家园五个部分。

  演出中,辽宁的《长海号子》、上海的《虾满箩鱼满仓》、北京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重庆的《晒花鞋》、维吾尔族的《刀郎木卡姆》、哈萨克族的《牧羊马》、朝鲜族的《太平歌》、藏族的《华锐赞歌》等节目逐一登台,激昂的乐音瞬间“点燃”全场,让歌声与心声、原声与原创有机融合,多维度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之情,以及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之志。

  精品荟萃

  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中国原生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形式,体现了各族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其中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89项,涉及431个申报地区和单位,国家级传承人共有380人。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西安鼓乐、花儿、侗族大歌等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组委会于2021年7月开展节目征集工作,共收到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选送的展演节目249组,累计报名参演人数达1300人,创历届之最。

  最终经过专家评审,来自全国的39个节目、191名参演人员参加展演。其中,39个展演节目中涉及38个非遗项目(国家级项目24个),参演人员中包含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2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

  在参演项目中,既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歌典,也有流布区域特定、承载地方独特文化记忆和风土人情形式的民歌,比如既有《太阳出来喜洋洋》《田野欢歌》《生活美如霞》等歌颂美好生活的经典曲目,又有《运河船工号子》《赶猪调》《莳秧歌》等传统劳动歌曲,还有《幸福畲歌歌颂党》《心中的歌儿献给党》《沂蒙山小调》等优秀曲目,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

  在参演的演员中,不仅有技艺精湛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有民歌选手。非遗传承人将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厚文化内涵的优秀节目通过民歌展演、进景区演出等形式展示出来,全面体现近年来我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激发广大非遗传承人创作灵感,增强创作积极性,提高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水平。

  搭建平台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除了是一次各民族优秀民歌的展演盛会,还是一次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原生民歌的研究和阐释的学术盛会,具有广泛性、学术性和权威性,以进一步弘扬中国民歌的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

  活动期间,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组委会举行原生民歌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线下会议室设在黔江区濯水古镇,分为原生民歌的民族性与艺术性、原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两个分论坛。

  论坛上,与会代表积极切磋交流、建言献策,围绕原生民歌的形态特征、歌唱的语音音色、唱词的特征和旋律风格,不同地域民歌比较,原生民歌乐种学研究,原生民歌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关系,原生民歌田野调查实践与启示,原生民歌与文化记忆、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原生民歌与现代音乐融合,原生民歌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原生民歌在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创作演出中的运用等具体研究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研讨内容充分体现出近年来我国原生民歌和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所呈现的新样态和新形势,对推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有重要启示作用。

  此次学术研讨会在前期筹备过程中,组委会还收集到86篇论文,由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集中审核评议,择优选录28篇论文结集出版。目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联合组织编写的《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已经正式出版。

  重庆图书馆还在官方网站上推出中国民歌专题文献特展,展出中国民歌及传统音乐文献资料220余种,配图400余幅,集文、史、图、谱、器、声、像于一体,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展览认识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分布特点。

  冯超 图片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